看了一个樊登与金惟纯对话视频,讲得太好了,《人生只有一件事》这本书值得一读。
人生所有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只有从头开始“学怎么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事业和人生中遇到的难题——学如何听话,学如何说话,学如何赞美,学如何助人,学如何信任,学如何做小事……人生的一切都是大功课,都必须从头学起,只有从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调整,才能逐步改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拥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人生。
《人生只有一件事》:我们奋斗一生,带不走一草一木;我们执着一生,带不走一分虚荣爱慕;生命如此短暂,我们只有时间去爱,去享受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这些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爱,教育就变成了冷冰冰的知识堆砌,无法真正触及人的灵魂。真正伟大的教育,必然是以爱为根基的。爱让教育充满温度,使人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从而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我超越。从历史上众多伟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最好的教育并非来自优渥的环境或昂贵的学费,而是源于长辈、师长、朋友给予的深厚爱意。
爱,塑造真正的天才
世界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成长经历正是爱的教育典范。他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母亲在他两岁时去世,父亲也在他九岁时离世。尽管幼年丧亲,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因为他的姑母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姑母不仅照顾他的日常生活,更在精神上给予极大的支持,鼓励他阅读、思考、表达自我。正是这种温暖的爱,使托尔斯泰在孤独中找到了精神寄托,最终成长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他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无不充满对人性、社会和道德的深刻洞察。可见,哪怕物质上再贫乏,爱的滋养依然可以塑造伟大的灵魂。
爱,点燃求知的渴望
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曾提出,儿童的心灵如同白纸,教育者如何书写,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未来。而这“书写”的笔墨,正是爱。
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故事正是一个典型例证。海伦因疾病在婴儿时期失去了视力和听觉,她的世界曾一片黑暗,充满绝望。直到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的出现,这个黑暗的世界才被爱的光芒照亮。莎莉文不仅用创新的方式教她学习语言,更用耐心、关怀和信任,让海伦建立起自信,勇敢面对生活。最终,海伦·凯勒成为一名作家、演说家,鼓舞了无数身处困境的人。这一切,正是因为莎莉文以爱为本,为她点燃了求知的渴望
爱,给予成长的力量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许多伟人之所以能够成长为栋梁之才,并非因为他们天资卓越,而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得到了至关重要的爱的支持。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的父亲梁培俊并非书香门第,但对儿子的教育充满耐心和关爱。他不仅让梁启超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更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鼓励,使梁启超在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正是这种爱的教育,让梁启超一生都充满激情,为国家、社会贡献智慧,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爱,比知识更重要
古今中外,真正伟大的教育家都深知,知识可以通过书本习得,但爱却无法替代。孔子教育弟子,不是简单地教授六艺,而是因材施教,用尊重与关怀激发学生的潜能;德国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爱的传递。”他一生致力于帮助贫困儿童,给予他们不仅是知识,更是爱的滋养,使他们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育若缺乏爱,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法真正触及人的内心。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像春风化雨,用爱去点燃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最好的方式永远是用爱去感染、去塑造、去激励。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人生的光,帮助每一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