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春天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这个季节,正是吃青团的日子。早上,我看着窗外的树枝上朵朵刚冒出的新芽,离树枝最远的地方,已经开出了令人可喜的花朵。
我在窗前看着看着,迎来了买菜回家的妈妈。妈妈带来了一盒青团,是咸蛋黄肉松口味的。
为什么,我们每年都会在这个时节吃青团呢?你是否知道青团的由来呢?
原来,有一年,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为了躲避清兵的追捕,在一个村子里,一位农民将他乔装打扮成一个农民样,蒙混过关过了这一劫。
不料,清兵没有善罢甘休,一直严防死守,不让村子里的人给外面的人送饭。农民一直发愁,送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呢?该如何送出呢?
一次,农民在山上被艾草沾上,滑了一跤。农民由此受到启发,回家把艾草同糯米裹在一起做成团子,然后混在青草里,带给李秀成吃。
李秀成吃了用艾草作的团子,感觉很香很糯很美味,于是,回去后就自己也效仿着加工做成青团,从此后就有了清明节吃青团的由来。
青团,它是江南一带的春季时令点心,很受人欢迎。
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清楚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也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
如今,青团除了传统的口味外,还有更多的新品种,创新口味,有荠菜春笋、马兰头春笋、黄油腰果、纯蟹味、腌笃鲜的,有甜有咸,各种口味,一应俱全。
《舌尖上的中国》曾经介绍过宁波当地方青团,其实就是青色年糕。青团的做好是先做好团子,然后再上蒸笼,而宁波青团的做法是刚好相反,是先上蒸笼蒸熟,然后再加上艾草、其他辅助原料粉,再一次的加工,最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
还有另外一点不同的是,它是很实质的,没有馅料,但吃过的人也会说口感很好,也很香,不沾牙,口味独特,有很多回头客都是青团店的常客,经常光顾,预先订购。
在浙江湖州,那里青团被称为塌饼和芽麦圆子。其中,塌饼有数百年的历史馅料有红豆沙和赤豆沙两种口味,有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还会加上核桃肉和猪油。经过冷加工的芽麦圆子,同样地受到大众的欢迎。
在江西上饶,青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圆圆的样子,而是换了一个样。它是椭圆型的,看上去是象饺子一样,它称作为清明粿。它的形状首先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不是传统的,除了饺子型,还有圆饼型,是很平实的那种圆,并不是我们日常看到的那种圆。
当地制作清明粿非常讲究,尤其是在原料的选择上。当地一般会选择立春前后的野生新鲜艾草,在水源上也是优先上好的井水或山泉水。开始蒸制时会连同竹叶一起上蒸,等到出锅时,满室生香,一屋子的青草味,淡淡的,却沁人心脾。
这里制作的青团品味也是多种口味的,不仅有甜有咸,还有辣的、酸的,还提供不同的蘸料,品种丰富,很有特色,如果你去那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清明粿,到时,你要认识它哦!
在四川宜宾,那里把青团称作叶儿粑或欢喜团。在那里,人们喜欢用乌柏汁用来做糕点,或者用来制作欢喜团的主料。那时是用炒米、饴糖、还有温糖水一起合成大大小小的团子。然后再用线绳穿在一起,有点象是包综子,但又不是包综子。
清人有词: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记录了当地的习俗和这样一种食品。
广东潮汕,也有青团的别称,称为黑色鸡屎藤饼。它的制作过程是:磨粉、晒干、加入糯米粉、红糖赶制成面团加工而成。它做熟后,会放入不同的模型内变成不同的造型,有各种各样的,让人啧啧称叹。有鱼样的、有福字样的,供不同需要的人选择。
福建福州,称为菠菠粿、暖菇包。它制作的原理和其他地方大同小异,略有不同。它将甜咸合并,甜中有咸,两者口味适中,搭配合理。口味地道、香甜、丰富,馅料足,品种多,外观形状也不全圆形,也有类似于饺子型的椭圆。
白居易有诗《寒食日过枣团店》,也早早的记录了这一季节的青团。
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
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尝春日里的美味,感恩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同时,也缅怀曾经的故人,感恩生命中的你们!
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