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一个人的边界意识是如何开始建立的:
心理学上,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唯一的人际关系就是与母亲的“共生关系”。
婴儿在母体内与母亲共生,出生后的6个月内也与母亲关系亲密,母亲满足婴儿的所有需要。
这个时期的婴儿,没有任何个人意识,不分边界,以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
而从6个月后,婴儿会从这种共生关系分离出来,进入心理学上的“分离与个性化阶段”,成为一个有自我的个体。
到了3岁,一个孩童就会初步具备了个性化的自我,具有自己的独立个性。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标志是:TA开始说“不”。
家长常说孩子3岁是个叛逆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谓叛逆,其实就是想做自己。
在适当引导下,孩子就会从“共生关系”走向“独立个体”,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有边界意识的孩子。
从此开始,这个孩子就开始建立边界意识了。
反之,如果始终脱离不了共生关系,就无法成长为独立个体。
关于结婚,有这样一个观点:
谈恋爱时,看看对方是否出生、长大、上学、工作都在同一个地方,甚至成年后还和父母一起生活。
《六人行》里讲过Monica一段夭折的约会:30岁的她在街头偶遇自己中学时代暗恋的对象——万人迷。
万人迷邀请她一起共进晚餐,她特别激动地去赴约了。结果晚餐都没吃完,她就仓皇而逃。
因为她发现,30多岁的万人迷,很满足地跟父母住在一起,还得遵守晚上12点之前必须回家的宵禁。
有种观点就说:长大后还一直吃住在父母家里的成年人很可怕。
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成年人,还没有脱离原生家庭的共生关系,大多都缺乏边界意识。
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一定会更多地干涉孩子的生活起居、工作乃至感情,孩子也更依赖父母的照顾,更顺从父母的意志,更缺乏独自面对社会的能力。
太多成年人,虽然年龄上早就成为了大人,却还是处于一种心智不成熟的状态,这很有可能是还没有脱离自己的原生家庭,还与父母停留在“共生状态”。
无法从原生集体中抽离出来,人就无法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缺乏清晰明确的边界意识,没有足够的处理人际关系冲突的能力。
世界上对所有的爱都是想拥有,唯独对孩子的爱是要放手。
你放手了,才能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除了原生家庭的共生关系导致孩子缺乏心理边界意识,还有一个原因:缺少培养自我意识的教育。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温良恭俭让,要孝顺,要知礼,要服从,要谦让,要顾全大局。
这些都在教我们做让步,但从来没有教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爱护自己。
《弟子规》全篇1000多字,几乎每一段都有“勿”:你不要这样,你不要那样。培养的是什么?全是服从。
父母:你是大哥哥,你的水枪应该送给弟弟。
同学:你家那么有钱,应该多借我一点……
叔叔:长辈教育你一下怎么了?
领导:骂你是重视你提携你的意思,你别自以为是。
恋人:你不删除她的微信,就是不爱我,我们分手!
……
在服从教育下长大的我们,哪还有边界意识?都是一团浆糊。
只有建立了边界意识,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才能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更好的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