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与爱好的艺术
孔夫子教导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前三点关乎道德教化,最后一条则提倡在技艺练习中自得其乐。技艺分为两种,用于生产就是工作,用于休闲就是游戏。有些人在工作中就会感到满心欢喜,可以把工作当成游戏。他们一般从事高度个人化的职业,包括艺术家、科学家和企业家。这些职业可以让人自由设定工作目标和任务难度,将工作融入生活,因此很少导致马克思所谓的异化感。契克森米哈赖曾多次访问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他最常听到的感受就是:“你可以说,我一生每分每秒都在工作;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从未工作过一天。”
遗憾的是,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工作还只是养家糊口的饭碗,而不是自己的志业。尽管他们在完成工作时不见得心情很差,可远不如参与休闲活动的心情愉快。如何在休闲时获得心流体验,也就对提升大多数人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契克森米哈赖发现,“如果人们能将空闲时间用于运动、艺术或爱好,便可具备感受心流的条件;如果空闲期间无所事事,人的精神混乱度将大为升高,整个人只觉得懒懒散散,兴趣全无。”
普通美国人将一半空闲时间花在看电视上,其次才是阅读报纸杂志,很少用于艺术和健身等主动式休闲活动。这部分是因为前者的享受门槛很低,后者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可多数电视节目喜欢哗众取宠,无助于自我提升,看得时间越久,便越会觉得无趣。这种低技能低挑战的状态被契克森米哈赖称为“淡漠”,人们此时很难产生心流体验。记得我在美国留学时,有一年感恩节连续放了几天假。我下载了几部经典电影,准备好好享受一番,结果看到第三部就看不进去,转头工作了。德国一项研究也发现,看书越多的人,心流体验也越多,可看电视多的人正好相反。
现代生活的节奏紧张,我们工作一天回到家中,通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通过上网或观影填充大脑,或借助烟酒松弛神经,麻痹自我。这些廉价的休闲方式如果不是有害身心的,至少也是消极被动的。契克森米哈赖评论道:“这些方法固然能带来短暂的振奋,但事后往往只残存一丝黯然惆怅之感。”“要想让闲暇时间得到最妥善的运用,就得付出工作般的专注与才智。主动式休闲有助于个人成长,但过程却不轻松。”工作的时候像游戏,游戏的时候像工作,两者就都达到了最优状态。
美国作家安·兰德(Ayn Rand)曾解释她为何喜欢集邮:“集邮的快乐在于人们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使用自己的大脑……它(集邮)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奇妙世界,能够牢牢抓住一个人的注意力,使他从烦恼和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在她看来,集邮这种爱好适合那些目标明确和工作忙碌的人。这些人“……需要另一条轨道,但还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改变一下主题,但用的是相同的思维方式”。
与兰德的集邮爱好相似,我的休闲活动之一是收集电子书。目前我的电子图书馆共有两万册藏书,占用了190GB(千兆字节)的硬盘空间。用电脑整理这些书籍花费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可将它们分门别类本身就带给我极大乐趣。我的相当一部分研究工作也属于分类和归纳,整理电子书就相当于兰德说的“另一条轨道”。每当我想到人类文明的结晶以书籍的形式存放于我的电脑中,像一支完成整编的军队随时待命,就会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奇幻感受。可见,如果一个人热爱工作,他的爱好也应当与工作的性质类似,这样他最有可能从两者中获得心流体验。
除了上述忠告,契克森米哈赖还建议我们注意休闲活动的“性价比”。一个人收集邮票或电子书也要有所花费,可总比出国旅游或购买奢侈品经济,而前者带来的快乐并不见得比后者少。《发现心流》一书指出:“我们从休闲中所获得的愉悦与乐趣似乎与消耗的能量毫无关系——就算有,也是负面的。必须动用人类技能、知识及情绪的低科技活动,并不比使用大量器材、靠外在能源代劳的活动差——事实上,两者的回馈相差无几。畅谈、读诗、园艺、担任义工或学习新事物所消耗的资源相对要少,但乐趣却不低于耗去10倍资源的活动。”
有些主动性休闲需要群体参与。下棋至少要两个人,打麻将需要四个人,踢足球需要一堆人。收藏爱好者也很少孤芳自赏,他们喜欢将藏品与同好交流。安·兰德就是其中一位:“在集邮者中有一种今天非常罕见的‘兄弟之情’——有着相同价值观的兄弟之情。”我们的心流虽然发自内里,与同伴一起体验却会增加其快感,孟子也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对于人际互动,契克森米哈赖也提了两条忠告,一是“找出自己与别人目标的一致性”,二是“愿意关心别人的目标”。“将自身的经验或专业知识应用在对方所提供的话题中,但切勿喧宾夺主,只需应和接话即可。”这就好比谈恋爱,两个人能谈到一起,一定有些志同道合的爱好,但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基于个人经验,我更乐于参加五人左右的饭局——少了可能不够热闹,多了就会缺乏共性。当背景相似、兴趣相近、人数适中时,聚在一起聊天的效果最好,也最可能产生心流的共鸣。
据契克森米哈赖考证,英文中的“自得其乐”(autotelic)由“自我”(auto)和“目标”(telos)两个希腊字根组成。一项爱好让我们自得其乐,爱好本身就是目的。一旦掺杂了其他动机,我们或许更有兴趣投入其中,却会失去纯粹的快乐。例如,张三购买藏书,不仅为了自己阅读,也为在朋友面前夸耀学识。李四学习英语,不仅为了欣赏原著,更是为了职场晋升。我们的快乐来自他人的承认,来自外界的回报,但终究来自内心的愉悦。最后,我以书中的精彩段落作为结语,祝愿读者也成为这样的人: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由于这种人不论在工作、家庭生活、人际互动、饮食甚至是独处时,都能感受到心流,因此不太会依赖外在的报酬行事,过着沉闷枯燥、了无意义的公式化生活。他们不受外来事物的威逼利诱,显得较自动自发、独立自主,因为全心投入生活,他们对身旁诸事也多多参与。”
2017年夏于北京石佛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