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网上关于幼儿园小学化的新闻报道挺多的,稍稍关注了下。在浏览这方面的新闻报道时,得知了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于是下载并打印了出来。仔细看了看,感觉蛮好的。里面从各个方面列举了家长在小朋友的这3年里可以给的教养方面的建议,挺有指导意义。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科学部分。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几年里最好也是教小朋友一些简单的科学和数学知识。
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主要的记忆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那会儿喜欢拆解各种东西,记得有次父亲买了望远镜,后面我很好奇地把它给拆开玩了。舅舅给我买的一个放磁带的播放器,后面也被我给拆了。那会儿很有想法,对于这些小东西的内部十分好奇,总想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是怎样工作的。除此之外,有段时间我还和某个同学混在一起,一起玩电线、电池、小灯泡、小电机,一起琢磨着用电线把灯点亮、电机通电转动。也有时候,会一个人盯着地上的蚂蚁们工作,或者抓住小虫子仔细观察半天。
不过,那时候条件差。在农村里,父母观念相对落后,经济水平有限,他们不可能观察到我的这些表现,即使观察到,也不不会有这方面的培养意识;也不可能提供相关的书籍工具帮助我探索。所以,我的这方面兴趣就这样慢慢地生长,最后随着功课的加重,逐渐减弱。
现在有了大宝和小宝,自然会想着将过去自己没有得到给娃们。在大宝没有出生前,我就挺希望他是个小男孩,这样我就能够带着他做各种探索、学习,到外面的世界看。我想等大宝上幼儿园之后,就可以在周末时带他去外面进行各种活动了,这样不至于周末关在家里。我可以做的事情,总结了一下。
准备一些工具。像放大镜、镊子、显微镜等一些工具可以先备下来。这些可以从淘宝上先淘一点,我甚至想弄台天文望远镜,不过似乎孩子太小,等他大点再说。再准备一些实验性的材料。以前看同事在朋友圈分享她和娃做科学实验,觉得很不错,值得借鉴尝试。
囤DK百科全书。家里目前在三本,《恐龙》、《海洋》、《人类历史》,大宝对《恐龙》上的每一种恐龙都记得住名字,很喜欢看书中彩图。我想多囤一些,等到孩子求知欲爆发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些百科全书来帮助找到答案。
再买一些可玩性高的玩具之类的东西。前几天刚买了七巧板和百变磁力贴,不过大宝目前还不太会玩。早前买的拼图倒是玩得挺嗨。家里还有不少积木,玩得一般般。我想以后买玩具就买这种可玩性高的,少买那种玩两下就坏掉的东西。
有了这些东西,就可以带孩子们一起玩了。家在农村,门口就是稻田和菜地,院子里也种了一些树。可以说孩子们天天是在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不过,我和孩子妈并没有有意带他们去观察,只是随他们自己。有时候他们会欣喜地发现地上的蜈蚣、毛毛虫,或者院子围墙上的蜘蛛,有时候也跟着奶奶一起去菜园子里拔萝卜,或者摘红透的西红柿吃。下雨天的时候,还带孩子去挖过蚯蚓。我想,如果这时候能够给孩子配一个放大镜、一些标本盒,再开辟一片小地方让他们自己种点啥东西,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会更丰富些。
将孩子再大点,假期合适的时候再带他们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看看。本市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所以要带孩子去长沙或者更大的城市才能看。现在交通还是很方便的,唯一的不足是金钱开销会大些,但是这是值得的。
学着同事家那样,带孩子做一些科学实验。从网上找一些资料,准备相关的材料,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做。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小学时在家亲自做过的一个小实验。时至今日,那种通过不断摸索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带来的兴奋感,依旧很清晰地记着。我希望将来孩子长大后也能够记得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科学实验。家里还有一套乐高的机器人玩具,等孩子大点,再和他一起玩。等大宝上学后,先带他玩玩幼儿编程的App。
对于所有这些实验、探索、调查,应该最好是有个记录。初期孩子可能不会写、也不会画,这个事情得我们来完成,等大点就得让他自己去做了。到时帮他们准备个小相机,拍好照后帮处理打印好,交由他们自己贴到记录本上。这个记录,可以一直记录并保存。
这些事情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不少投入。但这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我跟孩子妈说:你看,如果囤一些比较好的DK百科全书,可能花费也就在几千块钱。但是它产生的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几千块钱也就一部iphone的价钱,但是换成书却可以一直陪伴孩子的成长,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对他将来肯定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投资。
之所以想到这么做,除了源于自己过去经历的启示,另一方面也是缘于对比。曾经在广州呆过几年,意识到在教育上这四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在教育上的巨大差异,特别是看同事发的朋友圈增加了这种差异感。既然在学校教育条件上有限,那么就依靠我们自己多努力吧。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能教学点课本的知识。它只会教孩子通过看教材和做有限的几次实验来认识事物,而且大部分时候是机械地灌输。完全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额外创造环境和条件。
希望大宝和小宝以后的眼界更开阔些,而不只是盯着学校里的课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