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初见
红楼梦的续书,真的不像一般人想的那么容易

红楼梦的续书,真的不像一般人想的那么容易

作者: 超甜吖 | 来源:发表于2020-06-18 19:42 被阅读0次

续书,真的不像一般人想的那么容易。集合所有红学家的本事,也续不出这么一个东西来。确实如此,脂批一直都存在,伏线大家都有眼睛都看得到,有才学的人多的是,要续早续出来了。可以这样来形容,这红楼梦,就是一张用大小珍珠和金线串成的大网,大珍珠就是主线,小珍珠就是次线。想要把那些线索集合编进情节里,除了作者,没有人能办到。

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87版红楼,集合众红学家之力(那年头的红学家绝不是吃干饭的,都是热爱红楼的也有真才实学的),也只能做到那个程度,只勉强地把一些最主要的角色给了结局,其余绝大部分的线索,都没办法给编进去。“好了歌”句句扣上,脂评包括引用的原文、诗句和回目名也全部合上,谁能做到?这几百年,没一个人办到。而且,一般续书,都会从主要的那些脂评和伏笔里面来找线索编情节,不会有过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像这个“旧时真本”,完全看得人目瞪天呆,出乎意料,甚至有天雷滚滚的感觉。这后二十八回,确实是草蛇灰线,伏线千里,丝丝入扣。我选择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林黛玉之死。历来人们对黛玉之死设想无数,却从没有一个人想到,她会死得如此之惨。我也只恨自己太愚蠢,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其实都是十分直接的,根本没有一个绕了弯弯的。比如凤姐就是“一从二令三人木”,“人木”既是休弃,也是上吊而死。比如惜春就是“独卧青灯古佛旁”,比如迎春就是“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妙玉就是“终陷淖泥中”,没有一个是含蓄的。按着这个思路走下去,那么林黛玉就是“玉带林中挂”,她就在树林里面吊死了,薜宝钗就是“金簪雪里埋”,最后死了埋在雪里。只是,就连刘心武这么天马行空的人,也不愿意相信林黛玉会死得如此凄惨,也根本不相信她会死得只剩一副白骨,“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


湘云也是我们熟悉的湘云,而且她的形象浓墨重彩,这跟早本里面,湘云是重头戏的这一点完全符合。“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个数百年以来的谜案,终于,有了合情合理的结果。另一个大谜案,就是元春之死。87电视版对此不敢下笔,草草带过,大约地让人感觉到是各股势力倾轨造成的,只是无法细说,也圆不好,所以特别保守。但是这后二十八回,元春直接影射袁崇焕,直接跟林四娘挂上钩,终于,那个“望家乡路远山高”的谜,得到了解释。后妃上阵杀敌很雷人,不过,这一段行文拉得快,逻辑不够严密,在写作过程中很正常,这毕竟是个早本,不是什么增删五次搞了十年的本子,即使是现在的通行本,漏洞也不是没有。再次强调,这是早本,早本!提到元春,就得提提她那四出戏,现在终于明白了,那所谓的“大过节,大关键”,果然重要。

再说李纨。历来人家都认为她的曲子里面所说的“将阴骘积儿孙”是指她贪,甚至有人怀疑她是不肯掏钱救巧姐,但结果却是她让儿子去新朝为官。这绝对是个大颠覆,她最后在黛玉墓前流泪,大概也是程本选择她最后陪着黛玉过世的原因之一。

关于凤姐,她出局得很早,其实她的形象倒是相对别人不那么鲜明,应该后期填补了很多。但是通过她的结局,倒是侧面写了别的很多人,比如邢夫人的个性,最终在这里面得到完全展示,又懦弱,又容易听信别人。比如贾琏,他在这里面的表现,给他的画像填补上了最后完整的一笔,他对凤姐也没到绝情的地步。还有平儿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死得也十分惨烈。名字虽“平”,性格却倔,早在她“理妆”的时候,宝玉就说过了,她“薄命如斯”,果然不假。这是红楼梦里面独有的写法,整个古代小说再无第二。有点近似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里面提出的“复调”,就是把人们都放在一个环境里,他们互相影响,在事件的发展中展现出自己的性格。不完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大家都有活动和发展的余地,但是又不会掩盖主角的光彩,配角仍然是配角,不会因为太出色而喧宾夺主。光凭这一点,我这个本子的真实性至少是情节上的真实性大大提高,而在凤姐出局到死这一段中,这种手法用得非常完美,我没有在中国古典小说的任何一本中看到有这种写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的续书,真的不像一般人想的那么容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kp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