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越来越大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渐渐看清自己年轻时的天真与幼稚。也逐渐明白一些正确的废话,其实都有它的道理。
比如,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人说的最多的是什么?诸如此类:
“有些事情忍一忍就过去啦!”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都一样,遇事别冲动。”
“结婚时,一定要看对方父母的为人处事。”
“婚姻要讲究门当户对。”
“吃点亏不算什么,不要老是放在心上。”
“工作要有奉献精神……”
……
许多老人言,也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在当时的我看来,太妥协了,太不爷们了,生活怎么能这样过呢?婚姻哪能讲究这么多权衡呢?对方父母好不好有什么关系呢,又不是跟他们结婚……
而现在,我明白,当时的我,为什么对这些话无动于衷,一是因为自己太年轻,历世尚浅;二是因为老人说的这些话,大多只是他们人生经验高度浓缩的总结,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案、避免方法,或者是关乎后果的多种案例。
看不到鲜血淋漓的后果,人们对于各种警示总会抱有侥幸心理。
我也不例外。
在红尘中修行,这大概是我们这一辈子都要做的事。
这种修行,一半源于他人案例给予的启发,一半源于阅读时,获得的滋养与提醒。
如果在修行中,你有以下转变,恭喜你,你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1. 不再双标,诚然觉得世人皆可理解。
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有自己的一套,不再要求别人与自己同频,不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也不因为别人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而心生怨意。
如有的人,喜欢事事较真,得吧劲地跟你掰扯,而你又是典型的,喜欢把事情简单化的人,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耐心听对方讲完,不必在沟通中评价对方的沟通方式不对。尊重对方的表达,听完,再做你的决定,将情绪调成静音。
2. 不要放大任何人的缺点。
当我们手里有一个锤子的时候,看任何东西都像钉子。
同样的,当我们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对方的缺点,全都像自带放大镜一样,能立马被你看到。这是我们每个人最容易产生的偏见,即我不喜欢你这个人,你就一身缺点。
一旦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念头,就得停下来,放下个人好恶,客观地评价一下对方,Ta有什么优点是你不具备的?对方的缺点,真的就有这么大吗?严重影响到你什么了吗?还是只是你个人的情感在作怪?
既然Ta有这些优点,那些所谓在你看来是缺点的地方,貌似也可以忽略了对不对?
要求别人这么完美,看看你自己,你自己完美吗?
我们都是一身洞的人,客观看人,才能透过这些洞,看到各种不一样的光辉。
3. 不随意评价人,因为你不知人全部
不管什么时候,你看不到一个完整的自己,当然 ,你也看不到一个完整的别人。
如果你并不知晓这个人曾经经历过什么,或正在经历什么,你就不要随意评价他人的言行举止。
4. 不轻易论对错,因为对错无绝对
我觉得Ta是错的,我觉得Ta这样作不对,我觉得这件事情这样处理是错的……
别轻易说对错二字,无论你是在对人,还是在对事,慎用这两字下结论。
因为,许多人与事的对错与否,往往是在很多年以后,才有答案。而当时的我们,都是身在此山中,在迷雾中前行。
真正经历过之后,你一定会明白“门当户对”的含义,也会明白工作当中的奉献精神,指的是何种奉献。
5. 有自己的立场,但不批判他人的立场
我们如何看待一个人,或是一件事,通常是基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立场。我们也会找各种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选择,同样的,他人也是。要学会跳出自己的立场,去看待别人的选择。
6. 不太在乎他人怎么看自己
生活中,有无数条鄙视链,从吃穿住行到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
随自己的心,不要为了获得什么的评价,而去完成什么样的事情。
活得自我一点,你会自在很多。
7. 不给自己和他人随意贴标签
我们都是多面的个体,不是一个标签就能概括。不给他人贴标签,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不给自己贴标签,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自我设限。
8. 不吹捧他人,不炫耀自己
捧的太厉害,哪一天被发现名不副实,就会将对方摔的很疼;
过度炫耀自己,无形中会拨高别人的期望,增加自己被鄙视的机会。
……
以上修炼,也是为了有一天,将这些融入自己的骨子里、血液里,一切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方得始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