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刘姥姥有三次进贾府,三次代表不同的意思。
第一次是个乞讨者的身份;第二次是个报恩者的身份;第三次是个施恩者。
张传芳教授讲,刘姥姥虽然是一个乡野村妇,但她是个下下人有上上智。为什么这样说呢?对比妙玉,刘姥姥比她强多了。妙玉给贾母喝茶,用了一个很高档的杯子,是陈窑五彩的,贾母可能是尝着好喝,就让刘姥姥尝一下,妙玉那个杯子就不要了。宝玉说这样一个杯子,她就喝了一口茶,你扔了太可惜了,不如送给她,她拿出去还可以换点钱。妙玉又说幸亏我没喝,我要是喝过我宁愿扔掉,也不给她,意思就是刘姥姥不配拥有她喝过水的杯子。一个修行的人有这样的心,是会影响她的佛德和功德的,所以妙玉的结局很悲惨。这就告诉我们,看人不要有分别性,不要有差异性,众生皆可成佛。修行修一颗纯朴之心,修一颗善良之心,修一颗感恩回报之心,而要泯灭差别之心。
相比妙玉,刘姥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第一次进贾府,是为了孩子们能体面地活下来,舔着个老脸到贾府,类似乞讨一样;第二次进贾府是报恩,所以刘姥姥不再窘迫,她没有心理压力,她释放出了纯朴又智慧的一面;第三次是听说贾府被抄了,听说贾母去世了,放下手中的事一路哭着就往贾府跑,不放心贾府要去瞧瞧。这就是一个人本真里的善良,有一个感恩图报之心。去了贾府,听说巧姐被她舅舅卖到了烟花巷,刘姥姥就把巧姐救出来,而且不嫌弃巧姐这个身份,让她和她的外甥板儿成亲了。巧得遇恩人,刘姥姥又成了贾府的恩人了。
从刘姥姥的身上,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人过好日子是自己的本分,知恩图报就是她的修行。学修行,就是要有一个慈悲心,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像孙绍祖、贾雨村之类,他们都是“中山狼”,他们全不顾当年别人对他们的恩情,在得的时候一味的好,一味地迎合。在别人遭难的时候,非但没有感恩图报之心,反而还在别人的身上踩上一脚,这种人就是见到利益就上,没有利益豺狼的嘴脸都露出来了。
许多的人,当你想做善事的时候,起点都比刘姥姥高,刘姥姥是一个乡下的老人,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那么多人受过贾府的恩,可当贾府遭难时,有几个人愿意帮他们呢?这就是刘姥姥下下人有上上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