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矛盾的时候:每天起床都兴致勃勃地给自己鼓气:今天也要加油呀!但是没过一会,烦躁、焦虑、迷茫、抑郁各种负面情绪又突然袭来,你顿时觉得工作也乏味了,人生也变得毫无意义,周围的人都让你觉得只想逃离。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你的热情、精力被快速地消耗,明明一天什么也没做,但是感觉身体和灵魂都疲惫不堪。
也曾无数次质疑努力的意义, 大多数时候你很努力地学习、兢兢业业地工作,但回报和付出不成正比,这常常让你感到沮丧,几乎丧失了继续奋斗的勇气。
你想:就这样算了吧,能躺着为什么要奔跑呢?奔跑多累呀,反正别人也不会理解你。
在每一次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内心又总有一个声音响起: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下下!也许希望就在不远处。
冷静下来,发现让自己感到疲惫和失望的不是努力本身,而是那个没有目标,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奋斗的自己:
讨厌那个假装勤奋的自己,用战术上的忙碌来麻痹自己,逃避战略上的懒惰;找不到奋斗的目标,总是在忙碌,一直在碰壁,找不到要抵达的方向。
愤怒那个无能的自己:内心的欲望与能力不匹配引发的心理失衡,积累成了自我的厌恶。当月薪5000的时候,想买一辆几百元的自行车,是欲望与能力相匹配;但是如果想买一辆玛莎拉蒂,是欲望超出了能力,目标变得难以企及。
这个时候,我们要停下来思考,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不是目的,目的是人们生活的美好愿望,更好的收入、更高的名气、渊博的知识、内心的平静——这些宏大的愿望都是目的;而目标则是包含了行动过后的具体的结果,比如明年收入增加30%,新媒体写作增加10000名粉丝,通过司法考试,每天生气不要超过3次,这些都是具体的结果,这些都是目标。大部分人描述目的的时候非常明确,是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在描述目标的时候非常模糊,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实现。
目标的确实导致人丧失行动路径,陷入无效努力的怪圈:越努力越沮丧,越沮丧越不想努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定目标呢?SMART法则可以帮助你。
SMART法则是管理学上的概念,每个字母代表了一个含义:
S(Specific)——具体的
M(Specific)——可衡量的
A(Attainable)——可实现的
R(relevant)——相关的
T(time-based)——有时限的
举个例子,你想和老朋友联络感情,你计划请老朋友吃顿饭。和老朋友联络感情是目的,请老朋友吃顿饭是具体的实现手段,也就是目标。
首先,目标要具体,请老朋友吃火锅;
其次,目标要可衡量,几个人吃,吃多久,大概会聊多久;
第三,目标要可实现,约在哪里,交通方便么,时间凑得齐么,预算够不够。
第四,目标相关的,吃饭的时候要不要带上白酒来增进感情,饭后有后续的安排么?
第五,目标要有时间限制,是本周请,还是下周请。
SMART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把庞大的目标变成可落地、可上手的目标,转化成为清晰的行动路径。
运用到具体的模板上,那么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通过一句话来描述目标:
在本周六晚上,在海底捞请3个老朋友吃火锅,让大家边吃火锅边叙旧,回忆共同求学时候的经历来联络感情。
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将奢望难以触及的镜花水月的目的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目标执行路径,在不断的小目标达成中,逐渐的实现人生的宏大目标。当你在实现具体而踏实的目标的时候,你才没时间焦虑和失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