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这周是在读另外一本书,想分享的也并非是这一本《爱的教育》。然而在重新的翻阅中,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爱的教育》这本书儿时读过,也被推荐过。当时随手翻翻,泛泛读来,似乎还是不错的一本书,也许也会有感动的片段,却不是那么喜欢。留下的印象是,爱是一件艰难的事。当然多年之后在生活和阅读中意识到的艰难已是另外一回事了。但这本书的艰难却在于观念的隔阂,那样的描述和灌输是很难在孩子的年龄接受的。换言之,这本书的阅读是需要反思的,且是建立在一定知识背景基础上的反思。
这本书选择的版本是刘月樵老师从意大利语直译成中文的。这本书同时也是哲学课上所选的版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里也包括了名家的序言和导学。《爱的教育》一书同时也是很多阅读必读的推荐书目。它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评价之高,时间之久也使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觉得要读这样一本书,不仅自己读,也会推荐给孩子读。但是在真正读后,会不会产生一些问题呢?每个读过的大人和孩子,对它的理解会完全一致么?这本书是否仍然适合当代中国,适合中国的孩子?
在这次的重读中,与我而言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则是关于爱国的观念和标准,一则是对上帝的理解和认识。儿时和每个孩子一样,我们在一个爱国观念的框架下成长,入学的第一课,是思想品德,在学校的语文课上,被老师推荐阅读的书目也是《红岩》或是高尔基的三部曲系列。读的时候也不是不感动,热泪盈眶也会有,雄心壮志也会有,为共产主义奉献一生的激情也会有。虽然在彼时,并不了解德国的大胡子爷爷会与一个中国儿童的人生有怎样的联结。然而长大之后,会发现爱国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观念,认识和现实的落差,都有很大的讨论空间。这个世界,并非是小说和新闻联播里的那一个。而这本书里的上帝,也是我不喜欢的。上帝的形象更接近于高尔基的作品中的表达,而非老陀笔下那位更丰富更深广,也是相对更接近圣经的那一位。
耶稣说过,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而在这本书里,在历史背景与现实的交织中,人间的国度披上上帝之城的外衣作为伪饰,却并不会让一个基督徒觉得更美好,反而会想到新约中耶稣多次批判的所谓法利赛人式的伪善。
这次重新阅读,让我重温儿时那模糊的不适,也再次体会到反思和追问在阅读中的意义。尤其是从儿童的视角去发现时,孩子们的感受可能也会比成人更加敏锐与直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