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母三迁的育子理念
文/应智乐
前些天,在乐清街头邂逅一位多年未见的老邻居。匆匆而聊,得知他的三位孩子早已是事业有成的优秀青年。
邻居和我父亲同辈,我称呼为叔叔。叔叔为人厚道,做事认真,是一位不识字的典型的种田农民。逢改革春风,他也携妻带子来到了北京做生意。说句实话,像他这样的老实人在外做生意,我是并不看好的。
那一年,我去北京做客经过叔叔家,只见他矮窄的小屋内,堆满了零零碎碎的布头。原来,他就是靠收购这些布头,经过夫妻俩勤奋的双手,制造出一件件靠布头东拼西凑的运动服。运动服靠色彩不一的布头制作,以价廉物美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尽管这样,他的生意乃处于温水煮青蛙状态。
那时,我还曾不惑地问:“叔叔,你们这样艰辛的做生意,是不是还是回家种田好些?” 叔叔意味深长地回答:“没办法啊,为了三个孩子的读书环境么。”
为了孩子的读书,竟在北京做这种劳苦的活,值得吗?
打开这个问号的是一则《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原文说,孟子的母亲失夫之后,为了孟子的读书环境,经过了三次搬迁而定居。原先,母子俩住在坟墓附近,但因孟子经常学着他人做丧事游戏,孟母觉得此地会影响了孩子的思想,于是搬迁至集市边; 在集市边生活,孟母又因看到孟子经常学着大人去吆喝卖买。孟母觉得不妥,便携子搬迁至杀猪宰羊的地方,不得不因孟子学屠夫的样子再次搬迁。后来,当孟母俩人搬迁至学校附近时,孟母发觉孟子经常学官员大人的跪拜礼举,她才放心而定居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跟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觉得邻居的做法颇有道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他的孩子只因优秀,离不开在北京良好的学习环境。

智乐园: 分“乐思”,“乐行”,"乐人”,“乐忆”,“乐教”等五个果种。[乐思]:学习思考; [乐行]:旅行见闻; [乐人]: 人物传记; [乐忆]:回忆往事; [乐教] :教学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