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步晚,基础差。
一些在各个女权流派内基本不存在争议的领域都还很弱,比方说女性生存权,受教育权,政治权利等等。这种基本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好,但许多国内的女权者就已经把全部目光聚集到了更深层次的,存在许多争议的理论领域。基本的东西没人认真做,没人关注,眼高手低令人心寒。
2.理论素养差。
其实学术领域已经走了很多步(主要是关于女性主义,社会学和文学上都是,刚才还看见一本书谈女性主义和外交),但比起国外还是差,所见的著作基本都是复述国外的观点和国内的调查报告(笔者眼界有限)。
而更严重的问题是,试图认同女权思想,或者自以为已经是个女权者的那批人理论太差。换句话说,大众的理论素养差。典型的例子是微博上的数次争论,有些人的观点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3.一大批所谓的“女权者”无意识地充当了女权事业的送葬者。
以下观点引用自简·弗里德曼的《女权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
女权主义的概念应该紧缩,但是它却越来越泛化。书中提出且笔者认同的一个路子是:女权主义集中为数个核心的理论,应该偏学术一点。而人们大可以在不全部认同女权主义的情况下去为女性谋利益,不必要信仰女权主义,不必要自称女权者。
这种处理方式,对搞研究的和搞具体活动的都有好处。按这个下去,搞研究的不容易乱了思路,搞活动的不容易被限制住,不容易被抓住“把柄”攻击。
有一种观点说女性天生就是女权者,按上面的思路,这句话就不那么正确。天生为女人,的确能更感性地认识女权问题,但要成为一个女权者还是应该需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有基本都立场和比较成熟的看法。,不能简简单单因为是女人就是女权者,毕竟大部分人的成长经历中浸透了男权思维。
围绕上面的多说几句。比方说,不能说一个女人,生活上遭受到某种失败,那就一定是一个女权问题。一个女人一大早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是个女权问题吗,当然不是,因为男人也会倒霉摔跤。这并不好笑,因为有许多所谓的“女权者”就有如此逻辑,我是女人,我倒霉就是女权问题,罪恶的男权社会云云。在此有一个小技巧,是李银河老师的书里面提到的,很有普适性。一个问题,你没办法判断它是不是一个女权问题的时候,在里面作性别的替换,看看有没有什么怪异的感觉。
举个例子。看贾樟柯的《山河故人》的时候,有一段小青年爱上老妇人的忘年恋,朋友表示很不能接受。我说,你把这两人性别交换,换成小女生和老男人,再感觉感觉呢? 所以这件事里面就牵扯到女权领域的问题了。像上面那个一大早摔一跤的笑话,主人公是男是女完全无所谓,这就不是女权问题。
再比方说有姑娘长相一般,抱怨自己因此如何如何不顺利,这件事不完全(注意:不完全)是个女权问题,这牵扯到文化之类的东西,因为替换性别后会发现,男的也会因为长相不佳而受到歧视等等。当然,女性在外貌这方面比男性受到的阻力大,这就是一个女权问题,因为性别替换后不一样了。
就这个替换的方法说一下。这种替换只能帮你从看似正常的事情里发现女权问题,但发现不是理解。就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女权流派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点,女性是受压迫的第二性,这是基本是一个公理。
4.没组织
这个上说两点。
第一公共领域缺几个有影响力的明白人。像微博上,许多关心女性问题的明星,理论水平不高,哪次漏嘴说错了话,被各方面一顿喷,下次取巧就不说这类话题了,这并不是好事。
那些理论上稍微好一点的呢,没什么影响力,观点出不来。
我认为理想的状态是,一件事出来以后,有若干有经验且有影响力的人士发表一些看法,从专业角度,理论角度解析一下这件事。这不是说要引导舆论,而是给关心女权问题的人,参与讨论的人一个参考,他们好借此更新修正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现在的情况是,一件事情出来以后,各种观点纷飞,良莠不齐,甚至有些热门的文章仔细一研究里面居然是男权的内核。这很危险,也容易成为好事者贬低和攻击女权的靶子(其实已经有这种情况了)。
第二是国内缺乏稍微大规模有影响的组织。
这点貌似不是很好解决。目前情况下,女权组织和小动物保护组织一般,寥寥无几,没什么认可。这和国家的环境有些关系,我不好说和女权人士们的能力有没有关系。
不过我们党是的观点里面是有妇女解放的,建议民间女权组织大可以借此和政府合作,力量薄弱的时候,要讲究斗争策略的。。
5.最后倡导一下宽容。
求同存异吧。女权者之间,女权者和关心女性问题的人之间,甚至女权者和非反女权者之间,尽量包容一下,别互相攻击。
当年(忘了具体时间),美国有一波最后惨淡落幕的女权运动。那次运动的主潮是做“女强人”,告别旧女性身份。估计应该是一些激进团体主导的,这些人攻击那些愿意在家相夫教子的女性,攻击温和派团体,视选择家庭主妇身份甚至母亲身份为罪恶。后来他们自然失败了,有许多当时摇旗呐喊的女权者重返家庭了,很嘲讽,被当做把柄攻击和贬低。
所以,都是女权主义,价值上还是多元一点,求同存异,不能就把着一点不放,不可能有人一直是对的,所以只要原则上没问题,就要包容差异不大的看法。
这个教训对现在也合适,我觉得有些女权者的进攻性太强了。。
最后,推荐几本书。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属于自己一大笔钱+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女性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书是1927年写的,许多观点依旧犀利。
李银河《女性主义》
一本科普的,不厚,讲女权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理论。很好的入门书,里面提到好多女权经典
上野千鹤子《厌女》
可以学习如何分析日常事件中的女性歧视,也是本新书,事例都很新,而且中日文化的确近似。
最后。
和平讨论,别乱骂人,也别语带嘲讽。。
我不是女权者,我关心女权主义,关心女权事业。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女权者。
女权是神圣事业,也是大势所趋,很多人对此有误会,我相信那不是偏见,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消除的。
加油,有志同仁。
(原为我的知乎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