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金庸在香港病逝,享年94岁。
一代大侠去世,明星、网友、IT大佬纷纷发朋友圈,一字一句,回忆着经典作品,表达着悼念之情,感怀一个时代结束了。
朋友小A初中就开始看金庸的书,一看就停不下来,我们在网吧通宵打游戏的时候,他在寝室熬夜看金庸,每看完一部,他就反复跟我念叨一句话“看得真爽,你说人家是怎么写出来的,太NB了。”
金庸去世的消息一传开,在我朋友中,他是第一个知道的,我们都能明显的感觉到,他没了往日的活力与激情,变得低沉不爱说话。
可奇怪的是,他这么仰慕金庸的一个人,一连几天朋友圈都没动静,没有只言片语。
后来他跟我说“小九, 那段时间我真的很想写点什么,想把我那些年看过的金庸的书的精彩片段,那些对我人生影响深远的经典语句,还有我当时的种种感想都写下来,可是一提笔,我发现,读了这么多年的金庸,除了每本书大概讲的什么故事我还记得,其它的,我什么也没记住。这种感觉让我更加失落、难过,好像这么多年的青春,就这样随风而逝了,连个痕迹也没留下。”
“一味的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你读过那么多的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当别人问你喜欢哪本书时,你也许能回答出一个书名,然后说这本书对你的帮助很大,但是当对方问下面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怎样回答呢?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内容?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相信很多人会像我那位朋友一样,明明觉得自己已经吃透了书里的内容,但面对这些问题时,却无法回答。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是教你用一种实用的笔记读书法,在读完每一本书后,都有扎实的收获。作者是日本的奥野宜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
奥野宜之创造的一元化读书笔记法,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
我们要让读过的书物尽其用,让书中的内容融入你的身心,变成你无形的财富。
我们也要将书中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读书的同时塑造自我。
这本书教你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忆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
01 功夫不负有心人—抄写与坚持的意义
在我们这个科技发达,信息便捷的年代,只要轻点几下智能手机,就可以将信息保存下来,很多人甚至连轻点手机都懒得做。虽然每个人都有本能的懒惰倾向,但我们还是要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真理。
将文章抄在笔记本上需要花三十分钟的时间,而用智能手机拍张照片,或者扫描成纯文字,只需要一分钟,想保存的信息就能被永久的保留下来。
那么,只要使用智能手机,读书效率就能提高三十倍吗?肯定不是。
即使你用手机拍照,花三十分钟保存了三十本书的信息,也不如花三十分钟抄写一本书的内容有效率。
因为无论手机保存多少本书,书里的内容都不会被保存在脑子里,与此相反,尽管抄完全书也不能记住多少内容,但是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身体感觉,被深深的刻印在头脑和身体里。
并且,书写这一动作,也有整理自己想法的含义。比如本来你只想写一句话,却会把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写下来,并由此展开思考,读书笔记就这样充实起来,所以即便觉得没什么可写,也要拿起笔来写写,没准有什么惊喜等着你。
能否得心应手的做好读书笔记,熟练的参考记录过的内容,都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收到的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一切都应以“能坚持下去”为先。
02 笔记本的使用说明
读书前,我们只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以记录所有信息。用同一笔记管理所有信息的重要原因—信息一元化,就是要把想读的书和读过的书都记在同一本笔记本里,不设分册。
简单的概括,笔记本需要记录的就是这些:
要买什么书
要注意书中的哪个部分
想到了什么
那么如何使用笔记本呢?
1.可以书写任何内容。不只是用来记录读书相关内容,还可以写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无需分类。而且要多记录一些一闪而过的小想法,可以帮助自己形成书写协管,更灵活的运用笔记。
2.按时间顺序书写。笔记按照顺序从前往后书写,不需要分区,也不需要在意书写方式,更不需要誊写到别的笔记本上,只要写上就好。
3.附上日期。在每篇文章的最前方添加日期,并在文字最后加条分界线。
4.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速记方法就是“简写”,不用在意书写字体的大小,要将冗长的表述缩写为字数更少的短语。略记即缩写,比如我们常用的首字母缩写:北京—BJ等等
5.可以粘贴。为了更有效率的使用笔记本收集信息,能粘贴的内容可以尽量剪下来贴上去。
03 如何读书与记录
读书时,我们要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别人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人生有用的语句和智慧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读书的重点是自己认为哪些内容重要,并将其彻底消化。
因此,写在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可以只是一句话。
读书的时候如何能快速找到“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并记录下来呢?一个非常重要三步法。
1.通读
一边阅读,一遍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2.重读
读完一遍以后,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3.标记
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做好标记后就可以做读书笔记了,写读书笔记之前,首先要记录以下三项信息:
1.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2.书名
3.作者名
然后加上剩下两个要素:
1.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2.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摘抄部分可以用“●”表示,评论则标上“★”以此作为区分,交替标在每个段落前,那么整个读书笔记的样子应该是:
130904,《决定人类未来的五十件事》/杰西卡 威廉姆斯/草思社
●自杀者中有三分之后是因为抑郁
★作者说,世界上的自杀者比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多。人类在战争年代会死亡,在和平年代也会死亡,真是不容易。
摘抄就是把之前自己标记的部分,最后看一遍,把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笔记上。并且摘抄的内容不要省略,要原汁原味,
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如果能找到最能代表这次读书体验的语句,那是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抄太长的文章麻烦,又找不到合适的关键句子,可以把小标题摘抄下来。
摘抄段落或者文章,一定是对自己很重要的文章,但是不要找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文章,而是找觉得“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
评论是要主观的,感想不一定是成形的东西,写几句“很棒”“什么?”也未尝不可。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好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思考,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所以不管是多简陋的一句话,都应该转化为语言记录下来。
好主意不会凭空出现,不论是什么想法,都是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回应,那么读书时获得的感想,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04 读书笔记与自我修养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为了更好消化书中的内容,我们需要重读读书笔记,每重读一次,或增添一条评论,都是加深理解、开放新视野的好机会。
你可以量化重读频率,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是三天一次。在读笔记的时候也要像读书一样,需要独处,这样才能集中精力。按照自己的参考要求,可以相应选择重读的内容:
想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
想回忆起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额重点段落
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不管是读书还是读笔记,最重要的是能回忆起书中的内容。
从读书笔记的制作和重读中得到的原创文字和点子以后,该怎样输出这些素材呢?
作者参照自己的读书笔记,写出来了一篇文章。这时候你会发现,去掉最开始和最后的段落,其它部分基本上都是读书笔记里面的内容。整篇文章以书评作者的想法、解释以及对书的印象为主,其它则是直接引用原文。这种搭配是报纸和杂志发表文章经常采用的格式。
做好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中的内容,磨炼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书的最后作者还介绍了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以及写读书笔记的26款实用文具,其中一些有趣的点子,比如“把书堆成山,读书不再难”、“把名著放在枕边”、“常带三本书同时阅读”等等,都是我们平时少见却又非常实用的读书、做笔记方法。
读书是一门艺术。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每天都在不停的重复,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熟练,比如睡觉、走路,并不需要专业技能。读书之路也是一样,要在不停的练习记录、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日益精进。可能书中很多方法并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跟着这些方法实践,会发现效果很是惊人。
在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学会真正的阅读、记录与思考,在任何一个灵光闪现的时刻,都不会让你与生活中的新知和美丽失之交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