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竞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
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
历史上曾有五次由不同的五个机构评选了中国的十大名茶排名榜,每次的榜单都会有一点儿出入,有的茶叶常霸榜单,有的茶叶就会被新生茶叶所取代。
尽管人们对名茶的概念尚不十分统一,但综合各方面情况,茶必须具有的一些基本特点
名茶之所以有名,关键在于有独特的风格,主要在茶叶的色、香、味、形四个方面。
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
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三次入围中国十大名茶的“都匀毛尖”。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列为中国十大名茶,这是最近的一次十大名茶的评比。
都匀毛尖, 就在其中。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产于贵州省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都匀位于贵州省的南部,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也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
都匀毛尖的味道好,还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脂减肥以及防癌、防治坏血病和护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在贵州一直都流传着有“北有茅台,南有毛尖”的美誉。
贵州是有名的旅游大省,也是有名的产茶大省. 贵州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适宜的气候,使得贵州省成为国内绿茶主要产区。
都匀毛尖“三绿透黄色”的特色,
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成品都匀毛尖色泽翠绿、外形匀整、白毫显露、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芽头肥壮。
其品质优佳,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能同信阳毛尖媲美。庄晚芳先生曾写诗赞曰:“雪芽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爽味,心旷神怡功关灵!”
常喝毛尖茶,能降低血压。茶叶内含的咖啡碱和儿茶素能促使人体血管壁松弛,并能增血管有效直径,使血管壁保持一定弹性,消除脉管痉挛。
毛尖茶中的一氨基丁酸对松弛血管壁的效应更显著;临床证实,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血压增高受血管紧张素所控制,一旦抑制住血管紧张素活力,就能达到降压作用;喝茶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茶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对人体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总类脂和甘油三酸脂含量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常饮茶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比不饮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能促进脂类物质转化吸收。
都匀的采摘
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与《都匀县志稿》所述“自 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
都匀毛尖茶选用当地的苔茶良种,具有发芽早、芽叶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的特性,内含成份丰富。
优良的芽梢,为形成毛尖茶的品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经过精心拣剔,剔除不符要求的鱼叶、叶片及杂质等物。
摊放1--2小时,表面水蒸发干净即可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四道工序。
都匀毛尖茶炒制,全凭一双技巧熟练的手在锅内炒制,一气呵成。
杀青:锅温120--140℃,投叶量500—700克, 以抖为主,抖闷结合,采用双手翻炒的手势。做到抖得散,翻得匀,杀得透。当叶质转软,清香透露,降低锅温进入揉捻工序。
揉捻:揉时长、用力重,是都匀毛尖茶揉捻的特点,是 形成毛尖茶味浓的因素之一。
锅温保持70℃左右, 用单把揉的手法,将茶叶左右推揉成条,重力推揉, 达到细胞破碎充分的目的,当达五成干时即转入搓 团提毫工序。
搓团提毫:锅温50--60℃,将茶叶握在掌中合 掌旋搓,搓成茶团,抖散炒于,
反复数次至七成干度, 改用双手捧茶,压搓茶条,边搓边炒,搓炒结合,搓至 白毫竖起,茶叶约八成至九成干时,降低锅温(50℃ 以下),将茶叶薄摊锅中炒至足干。
炒干时作轻巧翻 炒动作,使茶叶里外干度一致,增进香气。
都匀毛尖茶在色、香、味上,讲求嫩绿明亮、清香、醇爽,因此,绿茶的冲泡,看似简单,其实极考工夫。
因绿茶不经发酵,保持茶叶本身的鲜嫩,冲泡时略有偏差,易使茶叶泡老闷熟,茶汤黯淡香气钝浊。
此外,又因绿茶品种最丰富,每种茶,由于形状、紧结程度和鲜叶老嫩程度不同,冲泡的水温,时间和方法都有差异,
必须经过多次的实践,掌控好水质,水温,茶量,茶具等,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如果你也疑惑过为什么有一种茶叶叫瓜片!
如果你也惊叹过竹叶青除了是一种毒蛇和酒的名字,还是一种茶叶的名字!
如果你也曾认为乌龙茶是一种茶,而不知道它是一种茶系的话!
那么我们可以一起走进亿仝选,来了解中国茶叶的发展与茶文化的形成!
手机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