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有点不知道该写什么了,干脆开启第一篇古诗欣赏好了。
第一篇我想了一下应该用哪位诗人开篇,最后决定用王维,《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虽然直译古诗意义不大,但是还是先简单做个译文(偷懒摘自百度百科):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作为千古名篇,我认为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极致。之前我有一个网友非常喜欢此诗,尤其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她认为是古往今来流传诗句中最有意境的一联,对此大加称赞。当然这两句喜欢的可不止她一个,应该说是公认的千古佳句。诗无达诂,下面我仅仅谈一些我自己的浅见。
先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的么?诗人一开始看到的山是空的,但是后来又看到了“浣女”归来,显然山又不是空的。王维在他的另有一首《鹿柴》里也写过空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那首诗从头至尾诗人都只闻人生,不见其人,所以称其为“空山”,但是这里诗人都看到人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写“空山”呢?我认为这里的“空”,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一种主观上的空明。王维被称为“诗佛”,故而这一个“空”字,将其理解为佛学上的“空”,显然是更加贴切的。这样一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瞬间就是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欢喜之情跃然纸上,即使是学前孩童,也能轻易地从这首联两句感受到一种无比畅快的愉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看似简单的景物描写,却极为不凡。月是明的,明月静谧,而松柏会随风而动;泉是清的,清泉流动,而溪石却静于其中。明月并非没有照在泉上,泉水也并非不从松下流过,两句诗交错互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只是看着这两句诗,头脑中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一幅画面,仅仅十个字,却拥有难以置信的生动表现力。“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这月下青松、石上清泉清明高尚的境界,是这“空山”的灵魂,也是王维毕生的追求。颔联这两句诗之所以被誉为千古名句,正是因为其表现生动,立意高远,境界非凡,更可以看做是对王维本人思想的诠释。
还有两句,以及对整首诗的看法,明天分解。
网友评论
讨论个没用的吧,就罗格斯与道、赫拉克利特与老子、罗格斯正反两面对立统一与阴阳与辩证法,想听听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