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庚启|2018-12-04

作者: 孙庚启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00:30 被阅读101次

今天突然有点不知道该写什么了,干脆开启第一篇古诗欣赏好了。

第一篇我想了一下应该用哪位诗人开篇,最后决定用王维,《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虽然直译古诗意义不大,但是还是先简单做个译文(偷懒摘自百度百科):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作为千古名篇,我认为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极致。之前我有一个网友非常喜欢此诗,尤其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她认为是古往今来流传诗句中最有意境的一联,对此大加称赞。当然这两句喜欢的可不止她一个,应该说是公认的千古佳句。诗无达诂,下面我仅仅谈一些我自己的浅见。

先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的么?诗人一开始看到的山是空的,但是后来又看到了“浣女”归来,显然山又不是空的。王维在他的另有一首《鹿柴》里也写过空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那首诗从头至尾诗人都只闻人生,不见其人,所以称其为“空山”,但是这里诗人都看到人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写“空山”呢?我认为这里的“空”,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一种主观上的空明。王维被称为“诗佛”,故而这一个“空”字,将其理解为佛学上的“空”,显然是更加贴切的。这样一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瞬间就是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欢喜之情跃然纸上,即使是学前孩童,也能轻易地从这首联两句感受到一种无比畅快的愉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看似简单的景物描写,却极为不凡。月是明的,明月静谧,而松柏会随风而动;泉是清的,清泉流动,而溪石却静于其中。明月并非没有照在泉上,泉水也并非不从松下流过,两句诗交错互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只是看着这两句诗,头脑中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一幅画面,仅仅十个字,却拥有难以置信的生动表现力。“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这月下青松、石上清泉清明高尚的境界,是这“空山”的灵魂,也是王维毕生的追求。颔联这两句诗之所以被誉为千古名句,正是因为其表现生动,立意高远,境界非凡,更可以看做是对王维本人思想的诠释。

还有两句,以及对整首诗的看法,明天分解。

相关文章

  • 孙庚启|2018-12-04

    今天突然有点不知道该写什么了,干脆开启第一篇古诗欣赏好了。 第一篇我想了一下应该用哪位诗人开篇,最后决定用王维,《...

  • 孙庚启|2018-10-03

    今天早晨不知道几点我就被震天的鞭炮声吵醒了,再也没有睡着。 10月3号是个好日子,今天结婚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虽然我...

  • 孙庚启|2018-10-02

    昨天下午到了滕州,同学亲自过来接站。明明3号就要举行婚礼了还亲自过来接我,也是令我非常感动。(实际上他那天分别在滕...

  • 孙庚启|2018-10-01

    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也是十一长假的第一天,我现在正在去滕州的路上。 认识李老师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但是跟老师正式研修...

  • 孙庚启|2018-10-20

    今天晚上去我一个高中同学家里吃饭。他们两口子和我都是同学,我们高中同班三年。因为我和这个男生有很多方面兴趣相投,上...

  • 孙庚启|2018-10-13

    今天是周六,期待已久的休息日,迷迷糊糊地睡到上午10点。中间其实醒了两次,但是看了一眼时间就决定继续睡。本来的计划...

  • 孙庚启|2018-10-17

    今天打开研修日志的文档,往下一拖拖了很久才到底,一数居然有10页了。总字数达到了一万两千字。我曾将也写过上万字的文...

  • 孙庚启|2018-10-10

    今天我特别想说说年轻这件事。 昨天青红在群里发布了这次研修案例问题第一弹,看着这几个问题我有点哭笑不得。首先这五个...

  • 孙庚启|2018-10-22

    今天看书看到了“青少年的身体意象和不健康的体重控制策略”一节。有些东西想说说。 青少年对于自己身体的满意度会对其心...

  • 孙庚启|2018-10-14

    今天是周日,到了各位研修的同学交作业的时间。研修群里这一天也是热闹非凡,大家纷纷把自己的答案发到了微信群里。我交的...

网友评论

  • 7d9d3e4f54e1:坚持了两个月后,有了文学情怀。
  • 阿呆是我:有道理,中国文化缺乏对“未知”的积极进取探索,所以缺乏科学精神科学体系,把心思都用在琴棋书画诗酒茶上,所以感性有余理性不足。西方源自古希腊的理性思维科学理性认识世界,带来今天的科技文明,又能怎么样呢,人的幸福指数未见的比以前高多少,所以还是咱们的文化更适合指导普世生活。又一个对立统一😀
  • 阿呆是我:我也不知道写什么了,开始晕专业知识了,和晕车一模一样的晕😂
    讨论个没用的吧,就罗格斯与道、赫拉克利特与老子、罗格斯正反两面对立统一与阴阳与辩证法,想听听你怎么看
    孙庚启:@阿呆是我 我觉得logos和“道”的不同在于可知和不可知的区别。东方哲学其实比西方更为“实用”,因为中国人从没认为世界是可以完全被认知的,“有涯随无涯,殆已”,“敬鬼神而远之”这些说法都表明了我们并不想认识所有事物,仅仅是关注我们需要的。例如中医,理论体系远没有西医严谨,但是通过关注“人”而不是“病”,中医甚至能解决很多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总结一下就是西方人脑筋太死,中国人标准太低。故而西方成就了严谨的科学和技术,而中国实现了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和谐。

本文标题:孙庚启|2018-12-0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vb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