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击木长歌
喜欢米桑·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涓涓细语,便倒尽哲理。
正如“烽火”在《雪中》里说的:“书上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要怕,书上还说了,人生何处不相逢。”
正是如此吗?也不尽然,因为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活着活着,便越来越趋向于孤独。不是吗?
从呱呱坠地,到青春期的萌动,再到大学的意气风发,最终工作、结婚、生子···
一桩桩,一件件,一个又一个轮回。
父母看着我们背着行囊,走过街角,渐行渐远,目送我们一次又一次远行;
我们看着孩子茁壮成长,学会顶嘴,学会恋爱,心中凄苦,却不得不拖拖拉拉地放手;
孩子看着身边的人挥手告别,慢慢承受,缓缓释然,猛然回首,早已物是人非。
米桑·昆德拉在另一部作品《生活在别处》里有这样一段话:
“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有些故事,有些情绪,不到一定的年纪,不经历一些变故,再怎么讲出来,我们依然不懂。
正如,有些想法,有些道理,即使你不懂,它依然放之四海而皆准。
然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既然是痛,总有些人没有经历:
比如爱恨死亡,比如母体生命之痛,比如很多很多你一生都不曾经历的···
而这些,说再多,也是徒劳,皆对牛弹琴,徒增厌恶罢了。
很喜欢茨威格在《看不见的珍藏》里的一段白描:
“楼上的窗口上,露出一张白发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有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严酷的现实世界。”
很多人觉得,能左右我们思想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我们做事总是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矛盾反复,最终在碌碌无为的思考中,走向沉沦。
其实不然。能左右我们的东西真的很少,总结起来就一件事——别人的眼光。
从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便在别人的眼光里成长,
承受别人眼光的睥睨、鄙视、威胁、友善、赞许、失落···种种情绪,都孕育在别人的眼光里。
于是,我们滋生了攀比、欲望、追捧···在现实里,随波逐流,乱世浮沉。
人们常说,容易成功的人只有两种——“天才和疯子”,而大多数人跟我一样平庸。
不过,这种话也不尽然,毕竟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
人、动物、植物、微生物,虽然不像《物种起源》里那样,将丛林法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失去信念的自我,必然被“物竞天择”的铁律淘汰。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