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周作文第153期“网”。
张润娥,188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张骧云是位名医。张润娥是张家独女,父母自然把她视若珍宝,从小锦衣玉食自不必说,那婚姻大事一定要千挑万选。
说张润娥没几个人知道,但要说起顾维钧,恐怕就如雷贯耳了。顾维钧的父亲和张骧云应该是朋友,颇懂面相学的张骧云看见少年顾维钧,顿时眼前一亮,这位少年将来必大富大贵出人头地。
张骧云便动了心思。自己的独生女儿和顾维钧年龄相仿,这岂不是一桩好姻缘?
于是,托人到顾家为女儿说亲。彼时,顾家才从失业落败的困境中走出来,张家条件比顾家好得太多,这样的好事上门,顾父岂有拒绝之理?
于是,10岁的张润娥和12岁的顾维钧便定亲了。
此后,顾维钧的成长离不开这位准岳父的正确规划和财力支持。顾维钧在新式教育的英华书院毕业后,顾父想让儿子学习商业,为振兴顾家做准备。但这位准岳父极力反对,说顾维钧大才切不可小用。念及顾家经济拮据,张骧云出资让顾维钧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这所贵族学校的资费不菲,全部都是张家担负。顾维钧不负众望,聪明智慧,学业有成。
毕业后,张骧云仍然不肯让这个将来唯一的女婿入职一般单位,他卖掉一部分祖房支助顾维钧赴美国深造。这完全是把顾维钧当亲生儿子来养的。
然而,随着顾维钧学识的增加眼界的开阔,特别是接受西方文明熏陶之后,他越来越看不上张润娥了。这位三寸金莲的未婚妻哪里能和西方那些女性相比?甚至不能和中国的知识女性相提并论。
有婚约在身,又花了张家那么多钱,这婚不结也不行。结婚当天,顾维钧躲进母亲的房子,拒绝和张润娥同床。在父母的逼迫下,回到新房,也只睡沙发。
可怜的张润娥只有暗自垂泪。这个女孩虽然是娇生惯养,却是最传统的中国女性,她严格遵守“三从四德”,夫君不喜欢她,她不哭不闹,更不会长辈面前告状。极度忍耐,她幻想,总有一天,夫君会幡然醒悟和她圆房。
婚后,顾维钧继续赴美完成学业,迫于父命携妻同行。不过,他把张润娥当做亲妹妹,照顾得无微不至,并把她寄托在费城一个慈祥的老夫妇家庭,美其名曰,让妻子和她们学习英语。自己却义无反顾返回纽约继续学习。
两年过去,人中龙凤终于开始崭露头角。顾维钧因才华横溢被袁世凯的内阁总理唐绍仪器重,邀请他回国担任总理秘书。于是,顺理成章地,这位秘书爱上总理的女儿、京城贵女唐宝玥。
此时顾维钧才想起被遗忘在美国的妻子张润娥。为了和唐宝玥结婚,他写信要和张润娥离婚。
在美国也接受新思潮的张润娥,不像过去那样死脑筋的“嫁鸡随鸡”了,她也知道丈夫不喜欢自己,不是自己的就不再强求。很快,她回国,按照顾维钧的要求,和顾维钧签订离婚协议。
张骧云没想到,自己精心为女儿设计的婚姻却误了女儿一生,深深自责看错了人,女儿的不幸让这位精明的父亲深受打击,竟在郁郁寡欢中离世。张润娥思念成网,却万念俱灰,剪断一头青丝,从此,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20年后,顾维钧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听说张润娥生活清苦,便写了封信,随信寄5万元钱。想弥补什么?又怎能弥补得了?
张润娥连信带钱一起退回。
宁愿用那不可触摸的网禁锢一生,绝不受此人半点恩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