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阿甘
想起年轻的时候曾经玩过一个恶作剧,记得那时第一次看完《阿甘正传》,受里面刻画的那场经典的奔跑画面所启发。有一天我和两个同学站在大街上,三人同时抬头往上看,面前刚好是一棵大树,我们就一起看上树顶,并且还作出细语交谈状。
就这样看了有十分钟左右,身边已经三三两两地围了几个人过来,也跟着我们一起看。再过了十分钟,周围居然已经围聚了十个人,然而除了我们三个之外,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看,看的是什么。
后来我们忍着笑开溜,走了一段距离之后回头看了一眼,人群居然还没散去,甚至越聚越多……那时候觉得这样整蛊人好玩,现在想起才知道,原来那时是刚好用到“从众效应”去改变了别人。
利用“从众效应”的营销套路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太多遭遇“从众效应”的机会,甚至是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比如各种“托”,医托、饭托、酒托,还有线下门店雇人排队,股票群、币圈群里面的那些“大老板”,直播间里带节奏刷礼物的“土豪”,贴吧各路“水军”,等等等等……以上这些无一不是利用我们人类的本能,对我们作出引导的营销手段。
还有创造流行、热度,同样都是因为“从众效应”的结果。比如每一部新电影上映之后,最关键就是来自于豆瓣最初那几个人的评价,如果最初那些人的评价是正面的,那最后的评分往往都是高分;反之则多数是扑街的。这时候如果电影公司要这部电影大卖,那上映之初找大V写手写软文,是非常关键的营销手段。
如果是餐馆的话也是一样,特别是新开业的,在大众点评上找高V的号写一些正面的评价,那对于后来的人就会有巨大的影响力。
而如果是电商的话,创造虚拟的抢购数据,就是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淘宝刷单冲皇冠、刷好评、制造爆款等,甚至现在自媒体打赏前几个也是要靠刷。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人们大多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如果有第一个人乃至很多人都吃过之后,人们就会更愿意去跟风尝试。这里面的底层逻辑是因为消费者对于没尝试过的新东西都缺乏安全感,这时候我们需要营造出一种氛围——“别人都已经试过了,你不打算试一下吗?”。有道是,自古真情留不住,从来套路得人心……事实正是如此。
如何利用“从众效应”取得好感
还有一种场景,相对较不为人所知的但也可以应用“从众效应”达到目的,那就是谈判。
在谈判中模仿谈判对象的行为举止,并且重复对方说过的话,就能让谈判成功的概率上升。你甚至都不需要太高明的话术,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是的,就这么简单。
原因是我们人类天生看到某人的言谈和举止,如果跟自己一样或者很像,我们就会觉得彼此有共同点或者属于同一类人,进而会对对方产生好感。
因此,模仿是有助于社交,能令彼此关系融洽、紧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而且这些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对方甚至都不会察觉得到,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你产生好感。
当我们知道了“从众效应”的威力之后,也知道尽管有些时候“从众”的确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最经济最省力的选择。但我想说的是,在别人想借此利用我们的时候,如何擦亮眼睛做到不被人利用。反过来我们还可以借此来潜移默化改变别人,促进人际关系,或者在其他方面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要做就做牧羊人,而不要做羊群里其中一只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