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716天分享(2020.7.27)

晚上在《接码青春期》课堂上,听到一位家长分享的故事。
15岁的孩子,突然跟妈妈提出不想在午托班,要求中午回家,或者申请中午留校。麻麻的困惑是学校太远,回家肯定不行,接送孩子时间上不允许,留校吧,又担心孩子不睡午觉。孩子说同学们都骑电动车上学,自己也可以骑车去学校。
对于孩子提出的解决方案,麻麻的担心是,一方面是孩子的安全,一方面是孩子身体健康。麻麻不知道该怎么办。
父母跟孩子相处中,很多问题和冲突,看似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实,背后反应的都是权利的斗争。比如,从这位妈妈的困惑看,孩子为什么不想呆在午托班?会不会是孩子感觉到午托班都是小孩子被“托管”着。我不再是个孩子,我已经长大。这是在跟妈妈争取更多的掌控权。
而且15岁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处于探索自我,追求自由和冒险的时期,看到同学们做了什么,很想模仿,心里想“为什么我不能?”所以,孩子看到同学们骑车很酷很洒脱,自己像个小屁孩一样被“关”在午托班,肯定心里是不愿意的。
这样就造成了家长与孩子想法的矛盾。孩子想要独立,自由,冒险,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不敢放手,想要更多的管控。
怎么办?
第一,父母转变思想观念——孩子长大了,父母的做法也要随着转变。从以前的妈妈说了算,慢慢转变为尊重孩子,跟孩子一起探讨,他想怎么做,会遇到哪些问题,遇到问题后如何解决?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孩子你可以决定怎么做,你能为自己的安全负责。从交通管制员的角色,转变为教练员。事前演练,把可能遇到的情况,跟孩子探讨,让孩子知道可能面临的情况会是什么,怎么处理,家长会给于怎么的帮助。
“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第二,问题的出现,都是提升孩子技能的契机。这位家长的问题,是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我能感”,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孩子与同学之间闹矛盾,是孩子需要学习如何跟人相处;孩子学习困难,是孩子需要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晚睡晚起,是需要学习合理规划作息规律等等。
第三,相信孩子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远远超出父母的想象。
何老师分享了一个自己孩子的案例。孩子高一时跟同学骑车回家。一天突然接到孩子电话,说路上不小心剐蹭了路边停的一辆汽车。车主不愿意,让孩子赔钱。何老师赶紧汽车往现场赶。结果赶到现场,没有看到孩子,心里更紧张了,又赶紧去学校找。发现孩子坐在教室里。原来,几个孩子跟车主交涉,说车主的车不应该停在人行道上,影响他们出行。争来争去,最后孩子选择报警,那位警察叔叔看了看车子,又看了看孩子。说这样把,一码归一码,车子停在人行道上有错在先,先处理,按照交规罚款200元。车主一听,可能有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感觉吧,急忙说:“我不要修车了,我走行不?”,最后交警叔叔折中处理,没有让车主教罚款,车主也不追究孩子剐蹭的责任。问题顺利解决了。何老师说,那次让他突然感觉孩子长大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遇到事情,需要我们去操心,去处理,其实,孩子们比我们想象要智慧的多,是因为我们把他们当成了孩子。
所以,处理青春期孩子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男孩子当男人,把女孩子当女人。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协助孩子成为最棒的自己;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始终把孩子当成弱者,让他(她)产生对我们的依赖。
其实,孩子的智慧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的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