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准化的成才路线正在成为过去
近几年来,就在我熟悉的科研领域,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破四唯”运动,所谓的“破四唯”。
“破四唯”指的就是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力求破除科研界中标准化的晋升成才路线,给需要创造力的科研领域释放活力。
在破除四唯之前,全国各大高校中的教师评价体系、学生毕业标准、教师和学生待遇等等都与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绞尽脑汁多发表文章或者专利,然后以此为基础拿到更好的学历、职称或者头衔,然后就是拿各种奖项和经费等等,热门吃香的专业一路扫货,而需要静下心来坐冷板凳的领域就无人问津了。这样的标准实行了多年之后,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每年发表的科研文章和专利数量节节攀升,也在近年来成功超越美国坐上自然科学论文发表量第一的宝座。可是,与论文数量不相匹配的是,一些卡脖子的技术却一直没能解决,大量的论文成为了“锁在柜子里的论文”,获得诺奖的人数也一直没有突破。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碰到这样的情况,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越来越限制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良性竞争,把人变成了工具人,一路升级打怪,每一关都有确定的闯关条件。比如:30岁之前要上个好大学,选个热门专业,然后最好能够出国留学几年,之后带着漂亮的履历回国,然后在世界500强或者本行业顶尖的公司找份工作,接着就是结婚生子,继续按照这样的套路培养下一代……这样做也不是说不好,但是,这样做未免太没意思了,就好像人生的每一步都被规划好了,如果那一阶段走的不好,后面的阶梯就够不上了。
2·真正厉害的人并不标准
但事实上,好些真正厉害的人物,他的成才路线完全“不标准”。就好像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如果说国内要在20年时间里培养出一批在通信和互联网领域的世界级领军人物的话,按照标准化的思维,肯定先去通信行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去找人才啊,哪里会去考虑到任正非这个退伍军人呢?同样的,在互联网领域,也就选不到在当外语教师的马云嘛。再去看看自己所在领域的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他们都不是标准化流水线的产物,也不是按部就班一路走来的人。有的在学生时期表现不好,甚至辍学了,后来竟然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的初中文凭,还要独立抚养多个孩子,后来竟然成为了著名的天文学家;有的人大学学的是生物,后来痴迷上了互联网,竟然成为了著名公司的创始人……
3·脱颖而出,你需要具备两点气质
标准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智能时代,那需要大量重复的活大部分已经给机器包办了,而人工智能正在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淘宝的千人千面,追求个性和私人订制成了风向标,个性化的成功、成长、成才路线也正在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流。

想要在这个世界脱颖而出,成为黑马,你需要具备两点气质:
①追求做自己。
与其追求这份工作能够挣多少钱,获得什么社会地位,这个专业热不热门,黑马们更在意工作的满足感,在享受工作的同时得到卓越,而不是因为卓越而满足。
②没有长远的目标。
这个看着挺反直觉的。因为标准化的思维的世界里总是存在一条升级打怪的路线,而在个性化的世界里,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各不相同,无法用统一的成长公式去套用,而且,这些黑马们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每次选择一个自己最关心最能获得满足感的项目去做,完成之后由于自己的三观等获得了提升和变化,再以这个为前提去寻找下一个获得满足感的项目,就这样从一个个局部最优中找到全局最优。
总结一下:标准化的成长路线正在成为过去,不论是需要创造力的科研界,还是其他行业。反观国内或者世界上那些真正的大家,都不是标准化流程下的产品,每个人的成才路线都是独一无二的。想要适应个性化时代的,你需要具备成为黑马的两点气质。
参考资料:
得到APP《万维钢精英日课》——大人物不走直线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