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跟同事J一路走一路聊到地铁站,还多走了一站地,从上午的晨会所学聊到J的家事,J回忆儿子考上大学后整理儿子的房间,看到儿子高考后写的日记,说是别的同学高考完有父母接,他像个孤儿一样一个人拎着包去乘地铁。J说看到这里都哭了,特别“恨”队友不开车去接儿子。我说,爸爸不去接儿子,你可以去呀。我这句话一出,好像踩了J的尾巴一样,“凭什么叫我去接?” 语气里带了不悦。我的意思,儿子平生第一次高考,在全民都很重视高考的国情下,当然还是有父母接送的比较踏实。既然爸爸比较无视国情,当妈妈又有心,那就妈妈去接,也比没人接好呀。但J有她的逻辑,在听她说起队友也曾那么说她时,我真诚地跟她道歉。夫妻之间有不同教育理念,不可调和时,又是当妈妈的照顾比较多,当妈妈的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好,不能因为夫妻矛盾而让儿子来承担后果。
比较惨的是朋友R,R的队友是武警,在女儿上初中时因为执行任务受伤,需要吃药治疗,不认真吃药的话有得白血病的风险。至此以后,队友就在家养病,每天就遛狗打牌,女儿的学习,家里的事情,全都是R在张罗,R还得忍受队友的冷暴力,女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完全不敢说什么,也许是太压抑,加上初中高中的学业比较多,上大学后,不愿意跟妈妈联系,哪怕妈妈生病想她也不愿意视频聊聊天。R伤透了心,开始把对女儿的关心收回,学着照顾好自己。女儿大学毕业考研没能上岸,加上疫情的影响,躁狂病发,至今还在治疗中。
比较起来,J跟队友有矛盾,一般自己来承受,虽然对队友很不客气,但会护两个孩子周全,所以她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女儿如今在一家外企工作,儿子在上大一。R对队友的恨意比较大,对女儿有爱也有排斥,所以女儿的状态不是很好。
做得特别好的是L,L的队友自己努力考上大学,努力工作,从小到大没让家长操心,所以他的逻辑就是,我是这么长大的,儿子也可以这么长大,儿子上学的事都不操心,L不赞同队友的做法,也不在儿子面前评判队友,而是自己默默承担起照顾儿子的责任来,在儿子对爸爸有微词的时候,反而替队友说好话,这样培养出来的儿子懂事又温暖,研究生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时刻关心着L的生活,母子关系羡煞了我们。
做个情绪稳定的妈妈真的太重要了,如果队友不配合,抱怨、责怪都会伤害到孩子,也不要有改变队友的想法,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像L那样,自己承担起责任来,无怨无悔,爸爸负责挣钱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