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的中国》是著名作家孟晖的最新文化随笔集,它精心挑选200余幅古画,在美好细节处停驻、观想,讲述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情致,很有历史研究价值。
看这本书需要用心静心来看,最好懂古画或者对中国历史研究有兴趣。虽然本书文笔很优美,但我几次三番翻开又合上,对我来说有点枯燥乏味,最后强逼自己翻完了,暂且选感兴趣的段落来记录一下吧。
书
孟晖用她的文字和这些穿越千年的古画,带我们领略了当时的中国。“轻纱飞扬伟丈夫,列女仁智传古今。”《列女仁智图》据传为顾恺之的作品,但孟晖却从画中所呈现的服饰——无论男女均在衣袍外套罩一件轻纱上衣,判断此画必早于东晋,而应是汉代的作品。孟晖在书中提出薄如蝉翼,似烟波雾水般的朦胧纱色正是汉王朝的流行款式,可谓风靡一时,并以汉代古墓中的人俑和壁画为参照,引用《汉书》的记载做佐证,带我们从画中的服饰开始,一路探寻,直到当时整个社会的风貌,古画里的中国仿佛活了起来。
《洛神赋图》是魏晋名士的真实写照,这幅画更是魏晋风度的展现,“左右扶凭见洛神”,魏晋这个属于六朝贵族的时代,在画中可谓尽显无疑,初见洛神的子建就是在他人的搀扶下出场,这一举动正如孟晖在书中写的“所谓‘晋人风度’,千百年来引发着后人无限的叹慕钦赏,须知,走不动路,走路需要有人搀扶,也正构成晋人风度之一种。”
晋人的风度,是独特的,是真性情,画中的曹植如此,曹植以外的魏晋名士也是如此。孟晖在书中通过壁画与史书的描绘,将另一位魏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形象也向我们展现出来,颠覆了我们过去脑海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一副登山者装束的谢灵运,他也应是如同《洛神赋图》中的曹植一般大袖翩翩,衣带飘飘,“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孟晖用她的文字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谢灵运,但也恰恰是最符合那个时代精神的谢灵运。清谈,长啸,纵情山水甚至裸体佯狂这些率性而洒脱,不拘礼节的行径正是魏晋精神的代表,而这种精神也正是这一时期绘画所要表达的,孟晖在书中以维摩诘问疾品的清谈场景和《北齐校书图》中那饮酒半裸的狂士,更进一步表现出了魏晋时期狂放洒脱的气度。
当彼时彼地的生活已经永远成为过去,艺术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具体时代的印记,古画往往比文字资料更为形象和具体。它使我们亲眼看到,轻纱飘扬丝绸簌动的的华服中,汉代贵族男子的健美与活力;看到养尊处优的魏晋士大夫“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看到由数人搀扶着,四人提裙,三人携坐具,雍容出行的谢灵运,一改矫健形象。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六朝多少旧事尽随江水去,唐王朝,李世民用他的昭陵六骏统一天下,迎来中国历史上又一盛世——贞观之治。四邦来朝,八方来贺,初唐的画家也用他的画笔让千年后的我们一睹这天朝气象,《步辇图》中隐映的罗衫正是唐宫的风尚,作者在书中指出这一细节,也从这一细节入手,让我们看到唐,这个被多少人向往的朝代,她的装束,她的宫廷,她的政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如流水缓缓而逝,古画里的中国却是那般的安静,尘世的喧嚣夺不走她们的光彩,古画代表的是一个时代,记录的是时代中最典型,最鲜明却又最普通的特征。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沧海也会变桑田;乌衣巷口,夕阳西斜,王谢堂前的燕也已飞入寻常家。时代在不断地变换,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但一个时代总会有时代的记录者,这些传承千百年的古画正是最美的记录,最真实的见证,他们让繁华再现,让历史凝固,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古画里的中国。
古画里记录的是中国,中国里传承的是古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