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上海音乐厅继续欣赏英国著名钢琴家斯蒂芬·霍夫爵士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带来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的协奏曲专场,指挥余隆。
上半场我们听到的是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7》。这是贝多芬生前受到普遍承认的少数几部作品之一,创作于1800年,1803年4月5日由作曲家本人在维也纳剧院担任独奏兼指挥完成了首演,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品沿袭了莫扎特音乐作品的精彩巧思,在传承古典的基础上开启了浪漫主义时代,标志着贝多芬音乐趋于成熟。也是他中期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很受欢迎,经久不衰。
音乐从有活力的快板乐章开始。乐队奏出的较为冗长和充满交响性的主题后,钢琴十分有力地开始叙述内心的情感。压抑的紧迫感之后华彩段落带着朝气蓬勃的歌唱,与乐队交相辉映出灿烂的光芒。第二乐章广板,带着诗意的思绪,钢琴宽广地展开,如同充满感情的朗读,诉说着作曲家内心的独白。乐队优美的旋律与钢琴之间的对话仿佛是倾听者的深情抚慰。第三乐章是回旋曲式的快板,充满活力,又有着紧张感,急促而灿烂的尾声如同穿越黑暗云层的阳光迸发出璀璨的光亮。钢琴家充满力度的演绎将贝多芬的英雄气概和音乐进行中的戏剧化张力表示的淋漓尽致,但是慢板部分又处理得很柔情,带着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和温暖。
下半场我们听到的是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一首带着史诗般情绪的作品,构思于1854年,最后完成于1858年。最初作曲家是想写一部管弦乐作品,但对自己把握音色配器的能力又不太满意。他接受朋友尤利乌斯·格林的建议把作品改为了双钢琴奏鸣曲但依然无法满意。最终决定依靠自己钢琴演奏和创作技能将这部作品协奏曲的形式呈现。在这段时期作曲家也经历了伯乐兼恩师舒曼的自杀未遂事件,之后的两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所以这首作品中的感情也非常复杂。作品首演后受到的抨击也让勃拉姆斯备受打击。此后十年再也没有写过管弦乐作品,而一直专心写钢琴独奏和歌曲。倒是近年来对勃拉姆斯的研究,让这首越来越受到演奏家们重视,成为了非常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乐曲交响性的开始带着磅礴的气势,第一乐章悲剧化的主题正是那段时间作曲家经历的写照,不安和恐惧通过定音鼓传递出来在难降临的感觉,钢琴用一连串的震音来书写了内心的焦灼。好在恐怖过后,光明终于出现,独奏钢琴弹出一条与之前的氛围形成奇妙对比的旋律,宁静安详带着温暖的气息。第二乐章柔板倾诉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慕之情,发乎情而止乎礼的节制,在短暂热情后更多是倾慕和默默的守望。第三乐章回旋曲不过份的快板,不再矛盾纠结的情感中流露出更多气宇轩昂的雄浑力量,带着希望和美好。钢琴家演奏得热情奔放带着粗犷澎湃的激情,与之前典雅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返场是舒曼和肖邦的曲子,都极尽温柔浪漫,优美的旋律为这个的夜晚增添了更多宁静和美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