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遇见关系:聆听詹校长讲座后的思考与触动
摘要: 当学生写下“你他妈的×”,詹校长选择了平静接纳;在一所可以不上课的百年老校,孩子们却主动学习。这一切的背后,都指向同一个教育真谛: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听完讲座后,写下了她的感动与思考。
昨天,我有幸走进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讲座,主讲人是尊敬的詹校长。他提出的“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如同一块投入心湖的石头,激起了我久久的思考与共鸣。
一、一所自由的百年老校:教育可以是什么样子?
詹校长与我们分享了英国夏山学校的案例。这所百年老校仅有45名学生,没有常见的励志标语,却拥有极致的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上课。令人惊叹的是,在这种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下,孩子们反而展现了良好的学习成效。
讲座后,我循着詹校长的推荐,关注了李正兴老师的“镇西茶馆”,并读到了关于夏山学校的详实记述。文章里描绘的图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自由成长却不妨碍他人,校园氛围如同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甚至会有学生主动推荐老师将孩子送去就读。这让我不禁反思,教育的理想形态,或许正是营造这样一个让生命自然舒展、主动向往的场域。
二、一封被要回的信:情绪背后是渴望被看见的心
讲座中,詹校长分享的一个故事尤为打动我。他曾收到一名15岁女孩充满愤怒的信,内容甚至是激烈的言辞。然而,詹校长没有选择批评或说教,而是以一种难得的平和,全然地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更令人触动的是,当女孩情绪平复后,竟主动前来要回了那封信。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领悟到:学生那些看似攻击性的行为,其实只是情绪洪流的出口。他们“想炸掉”的或许不是老师,而是那份无处安放的自己。作为教师,我们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压制,而是理解。正如詹校长所强调的:当学生有情绪,老师也有情绪时,请不要急于处理事情。 等待双方情绪平稳后再沟通,才是智慧的选择。
这让我联想到曾在办公室见到的一幕:一位老师因与学生发生情绪冲突,当即气冲冲地处罚了学生。对比詹校长的做法,我更加确信,在教育中,“冷处理”远比“热冲突”更有力量。
三、一种坚持的力量:用文字雕刻教育时光
除了教育智慧,詹校长的个人习惯也让我深感敬佩。他坚持每日写一篇文章文,每年出一本书。这种笔耕不辍的坚持,是对教育生涯最忠实的记录,也是一种深刻的自我修炼。
这引发了我的自我审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每天身处教育现场,拥有大量鲜活的素材与触动。无论是教学随笔还是读书笔记,若能像詹校长一样,将瞬间的感悟化为永恒的文字,日积月累,必将成为我们专业成长与职业幸福的丰厚土壤。
写在最后:
詹校长的讲座,不仅传递了理念,更点亮了方向。教育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构建关系的艺术。当我们用包容接住学生的情绪,用信任赋予他们自由,用坚持沉淀教育的思考,我们便在“教书”之外,真正触摸到了“育人”的温暖内核。这条路很长,但幸有明灯指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