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善于与同伴交往的孩子往往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父母心胸开阔,家庭是开放式的,常有亲朋好友来往。
小学阶段是学会与同伴相处的关键阶段,将来孩子要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父母不要给孩子设置交友障碍。
不能帮孩子挑选伙伴。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也是动态的,是互动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父母不要用成人的理解去指导孩子,儿童时代交友被干涉的孩子,长大后交友困难的现象很常见。
父母要做到对孩子的每一个小伙伴一视同仁,尽量不干涉、不参与孩子们的正常交友。即使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出现不愉快,父母也不要马上站出来做裁判,或者讲一堆道理,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打断纠纷。最忌讳的事就是,父母出头长篇大论地讲道理。
是不是“欺凌”不能以事情的程度来判定,更不能以成人的行为标准来衡量对错,而是要观察孩子内心的反应、真实的情绪。如果孩子的心灵受伤了,他就是受到了欺负。
只有欺负人的孩子面对面道歉后,两个孩子互相拥抱,握手言和,孩子们的心灵创伤才能抹去,才能继续友好相处。
两个孩子之间的和解,父母不要插手,尽量让班主任来处理。要知道,就算你的孩子被欺负了,对方也是小朋友,也是需要保护的。
父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孩子坚强的后盾,这样孩子的心就会慢慢安定下来,消除恐惧感。
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一定的人际交往守则,明白哪种举动是不受欢迎的,即使披上玩笑的外衣,也会被视为冒犯。父母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给孩子讲解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让孩子学会这一课。
不受欢迎的孩子的交友特点:1.只专注于一对一交往。2.表现小气,不懂分享。3.过于敏感,讨好别人。4.爱控制和指挥别人。
孩子要上的重要一课是,学会帮助原谅。别人跟你在一起时内心感到快乐,这就是你对别人最大的帮助。
教会孩子帮助弱者,才能够让自己更强大,将来才是可以抗挫折的孩子。特殊孩子得到全班同学的照顾,在学校里的表现会越来越好,这个班级实现了共同进步,孩子会明白这就是集体的力量。
第六章:塑造有良好品质的孩子
好的品质就像慢火炖鸡汤,是慢慢熬炖出来的,绝不是一番道理讲完就可以让孩子立刻变好。同时,所有功利性的教育都与好品质无关。
父母对孩子的礼貌培养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是可以习得的。一个在人群中讲话旁若无人、高声大喊的母亲,她的孩子通常会在人群中上蹿下跳,难以安静下来。
一个孩子习惯于说谎往往有两个原因:1.他的父母并未意识到他们自己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谎。2.孩子把事情告诉了父母,接下来孩子就会受到父母的训斥、打骂。
能为别人考虑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父母经常问的是:孩子在学校里为别人做了些什么。
不怕事、不惹事的孩子往往能成为学生领袖、同学的主心骨。这类孩子有个特点:面对冲击性的或者突如其来的事件,他们往往不慌张、不恐惧,能够静下心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能够据理力争,敢于为自己的利益战斗。
什么样的父母能够培养出“不怕事、不惹事”的孩子?父母一定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孩子在家庭里有发言权,就会习惯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诉求,不会压抑自己。
没事不惹事的孩子就是自控力比较强的孩子。
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不要操控孩子。
懂得谦让的孩子,他将来一定会走得又高又远,一定会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就甚至成为领袖。
一个会谦让的孩子已经懂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会让同伴心生好感。父母一定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父母的身体力行有关。
文明和野蛮的区分就在于有无契约精神。
父母对孩子遵守诺言,是培养诺言的孩子的基本方法。孩子在父母面前许下的诺言是否出于孩子真实的意愿。有些孩子的承诺是在父母诱导下做出的,或者孩子根本没有兑现诺言的能力,是父母想当然地替孩子说出的承诺。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父母只需要让孩子知道,作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幸运和开心。在茫茫宇宙中,这件事发生是具有偶然性的。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就应该感恩。
想培养一个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就不玩做虚假的父母,不要给父母相互冲突的信息。
真正的对比是与自己相同环境中的人对比。
父母是否能将孩子带出去,到落后贫穷的地方看一看?目的是告诉孩子,人类的发展总是从愚昧到文明,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需要不断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