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的关键词是“就地过年”,这可能意味着不少年轻朋友人生第一次没有在春节回家。今天是除夕,想和独自过年的同学们聊聊。
独自过年,最大的体验当然是孤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在万家灯火的团圆之夜,很容易感到孤单和冷落。
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孤独是不是一个完全负面的情感?我更觉得它是一个中性的状态,就像英语里的“alone”,独自一个人,独自一个人的状态如果让你感到孤单、冷落,那才是孤独的负面体验,就成了“lonely”。
我对孤独有这样的认识,就源自曾经独自过年的经历。第一次独自过年是在研究生毕业前的寒假,因为当时已签了司法系统的工作,所以毕业前必须通过第一届三考合一的司法考试,于是留在了学校复习迎考。
人生头一次没有回家过年,一开始自己也是发憷的,会是什么体验?会不会特别想家?后来证明想家还是想的,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惨,实际上,这次独自在异乡度过的寒假给了我特别难得的体验。
那段时间的作息特别规律,每天六点左右起床,吃了早饭就去教室看书,中午睡一会,起来接着看书,下午会去操场跑几圈步,晚饭后再接着看书直到睡觉。看书效率极高,一个假期复习进度基本就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了。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几乎就没有体会到孤独的感觉,假期结束见到同学,才意识到这个寒假几乎都没怎么和人说过话。
现在回想,目标明确、作息规律是克服孤独负面情绪的关键。放假之初就作了规划,每天需要学什么内容,走到什么进度都定好了,完成之后就觉得很有成就感,这种不断加固的成就感冲淡了孤独想家的情绪。后来这些年来,我一直保持了特别自律的生活习惯,回想起来跟这次独自过年很有关系呢。
对已经工作的同学,忙碌一年,难得有个小长假,当然没必要给自己定那么重的学习目标。但这种应对alone状态的思路是可以借鉴的,就是要有所规划,而且要自律。目标不见得好大,可以只是看一本书,或是看一部电影,还可以是把家里好好收拾一次。定了目标而且顺利实现了,这就让人感到充实,感到自己可以支配自己,人就变得积极,alone就不容易转化成lonely。
大家都就地过年,所以年轻朋友在假期可能也不缺少小伙伴,但我倒不建议大家天天跑聚会。天天聚会让这7天显得很充实,但回头看看很可能还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在人群中就能真的不孤独了吗?
人们一般都害怕孤独,为了避免孤独,就尽量不让自己一个人,好像热闹了就不孤独了,但那只是假象。如果总是害怕孤独,就总是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而不会和自己相处的人,其实和别人相处也不容易。
其实完全没必要害怕孤独,而是应该拥抱孤独,利用好孤独。没有孤独,哪来的与自己相处的机会呢?独自一人的时候,试着静下心来寻找精神上的自我。柏拉图说,人最初是完整的,后来被神劈成了两半,所以人终其一生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失去另一半的太多了,能找到的人则很少。
为什么要寻找另一半自己?因为俗世中的自我有许多无奈,选择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办,难免犯错误。而精神上的自我则是安定的,坚毅的,会在需要时给我们力量和方向,让我们的心灵充盈和安详。
找到自己并不是终点。精神和尘世中的自我分开太久了,各自在成长,难免相互不适应。我们需要时常静下来,留出孤独的空间,给他们时间交流,让他们共同成长。
就利用这个假期,体验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