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跟他父亲朱元璋一样,也属于皇帝中的劳模类型,干活不要命,更不知道疲倦。但是各方面还是跟老爷子差一个层次,但是在看人的眼光方面,似乎略胜一筹。朱棣在给他的后代选的辅政之才“三杨”是真正的治世英才。这三个人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物,各有特长,且都是实战江湖派,均历经四朝而不倒,可谓传奇。
这四朝“三杨”是指博古守正的杨士奇,足智多谋的杨荣,临危不惧的杨溥。
这个杨士奇一岁半就没有了父亲,他有一个好母亲,朴实而有见识。就像孟母三迁似的,想培养这个儿子。在遍地烽火逃难的路上还教杨士奇读书,一本《大学》他五岁就会背诵,着实有天赋,厉害!而光会这一个也不行啊,他母亲后改嫁给了一个有官职在身的名士罗性。在一次罗性祭祖的活动中他偷偷祭拜自己的父亲被罗性发现而高看他一眼,并着意栽培他。好景不长,罗性被贬官后母子二人又陷入困境。但他是一个人穷志不短的人,在后面靠教书勉强维持生计的时候还把自己的学生分一半给隔壁更穷的书生。另外,这位好学的杨士奇,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反复演绎练习学术,终于打下厚实基础。在后来太祖实录编委会选拔编辑的过程中被选上了。且以自己的才学得到方孝孺的认可,成为了《太祖实录》副总裁。在永乐继位后成为了明朝首任内阁七名成员之一,真正得到重用。
杨士奇久经江湖,懂得低调做人。特别是在帮忙太子做了很多事的情况下,太子给他送一套帝都的房子,他婉拒了。不是他嫌弃房子多,而是不想落人口实,成为朱高煦打击的对象。正是因为低调做人,才让他更具有公正性的形象显著于世,才取得了朱棣的信任。因此,在屡次关键时刻,都是在朱棣与他的对话中挽救了朱高炽的不利局势。
杨荣是三杨中的第二杨,他是一个靠多谋善断本领吃饭的人。他出生的家庭环境不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一步一个脚印读书做官,在建文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做了翰林。有两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人的特征,如下:
朱棣进京准备登基的时候,被杨荣拦住了,说现在不应该进宫。这不是吓煞百官吗?都以为杨荣疯了。结果杨荣用了一句话就让朱棣心服口服的照办。一句“先遏陵乎,先即位乎?”惊醒梦中人,也证明杨荣精明至极,把人参透。当然,也被朱棣所认识,而纳入内阁。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一天晚上边关急报,朱棣找到正好值班的杨荣商议军情。结果杨荣看完奏报却表情轻松自然,面对朱棣的又气又急,说“陛下再等会,一定会有第二份解围奏报送过来”。朱棣好奇询问,杨荣从该地城防与作战部队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及对于奏报日期的解读判定结果。不久之后,果然如杨荣所言,第二份解围奏报送达。
当然,这个人在朱高炽登基的关键时刻也做了一个关键的判断,促成了太子登基事宜。
杨溥是第三杨,他无论从才学和谋断都不如前二杨,却也有他的看家本领,那就是临危不惧的修为。杨溥是杨荣的进士同学,也是早期服侍太子的人。他在“东宫迎驾事件”中被问责抓进了锦衣卫的诏狱中,他跟别人不一样,在明天是死是活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老先生却把诏狱当成自己的书房,不停的用功读书。而这个不久引起了朱棣的注意,一次问及杨溥在干啥的时候,大臣告诉他在监狱里读书。朱棣沉思后嘱咐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看守好杨溥,确保不出问题。
这个人在诏狱呆了十年,直到朱高炽登基后才放出来被委以重任。
四朝“三杨”,三位穿越火线的厉害人物,所成各依绝技。一个靠才学善于处理复杂政务,一个靠谋断善于判大势人心,一个靠品性修为坚韧不拔、临危不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