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品行障碍是被人为划分为两个阶段:十八岁之前出现一些不遵守社会规范,或者是社会准则的一些行为称之为品格障碍;同样是不遵守社会准则,18岁之后叫人格障碍。
品行障碍是指反复、持续出现了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的行为,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影响学习和社交,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
反复持续是指:它是有一个连续性的,时间长。也就说这个小孩子让人感觉从小到大,他一直就是个坏小孩。
不同的文化下,都有一个对公民或者是对一个整体的人群的一个要求也就是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反社会性就是与文化主流社会规范完全相反的行动。
攻击性是指小孩子不管能不能打过,也不知道对方的印象如何,就会采取攻击性的行为。
对立性是指凡是别人要求做的,采用完全相反的行为,无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他来说一点没有用,会维持原状。
在这些方面,我们都会想到很多少管所或者是少年犯,经常要犯错误,经常要违背社会的道德规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少年犯,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一个过程,存在品行障碍。
区分儿童抑郁症和儿童品行障碍。
行为持续的时间不同。有一部分抑郁症的小孩子,在情绪不良的基础上会出现易激惹。比如:原来是听父母话,现在不听了;跟父母对着干。但当孩子的抑郁症正好转时,他的品行问题会消。但有品行障碍的孩子,各种问题行为会一直存在。
对象不同。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会出现伤人伤己,甚至自杀轻生等行为,当伤害到别人时,孩子会特别内疚;,但品行有障碍的孩子,只会伤害别人,没有任何愧疚。
品行障碍临床表现
攻击行为,破坏行为,说谎,偷窃,逃学或离家出走,恶作剧,纵火,物质滥用,性攻击。
品行障碍临床表现:
反复,持续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行为
违反与该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影响学习和社交,
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
当孩子小时候出现品行障碍时,我们一定要特别关注,及时干预,不然,等18岁以后成为人格障碍后,就基本无能为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