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家孩子虽然都读了,但是完全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他总说太难了……”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经常遇到?
在一个家长群中,一位正在读初二的学生家长,就说出了自己孩子的“阅读苦恼”。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共鸣。
想象一下孩子读完一篇文章,但是却完全不知道内容是什么,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遗憾的事情。
但其实这些能够说出自己不知道,并询问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孩子是很勇敢的。
这位家长的孩子叫京京,他妈妈告诉老师,孩子说自己在小学没有读过很多书,由于背景和常识知识的缺乏,在阅读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时候觉得很难读。
为了解决京京的困难,书果星球的老师们选了能够增加背景知识和常识且内容简单的书让她阅读,但京京还是说这些书太难,不知道内容是什么。
像京京这样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很多,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背景和常识知识,也有很多是因为不知道阅读方法造成的。
其实,像“京京”一样有着阅读苦恼的孩子,可以在专业阅读导师的指导下,使用正确阅读方法,走出阅读障碍。
1.阅读全文后却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内容,需要重新阅读
阅读的时候,这样的孩子会出现之前读过的内容模糊的情况。
遇到这种情况时,即使感觉很麻烦,也要让孩子回到前面,把印象模糊的内容重新看一遍,然后将前面的内容和现在的内容结合起来。
如果忽略掉记不清楚的部分继续往下读,就会导致前后内容颠倒,情节模糊,阅读本身也会变得素然无味,慢慢也就会变得不想读书了。
2.阅读时注意把握现在阅读的部分在整体内容中属于什么部分
如果问孩子“你现在阅读的部分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孩子也许会回答:“啊?我就是随便读读而已啊。”但如果这样阅读下去,就很难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其实在阅读时应该把握大单元和小单元,只有这样才能知道现在阅读的部分是哪一部分,也才能够预测出故事的进展。
有的家长可能会想,知道自己阅读部分是关于什么的有那么重要吗?
事实上,只有知道了现在阅读的内容,才不会出现前后颠倒,从而顺利的将故事完整的记录在大脑中,需要回忆时才更容易。
3. 明确的理解指示代词分别指的是什么
这个、那个、那个人、那时候、那件事等等,在阅读的时候,孩子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词。
只有很好的理解了这些指示代词具体指的是什么,才能够准确的理解文章内容,更好的把握整体内容。
4. 联想与书中内容相似的经历
理解文章最好的方法是将文章的内容与自身经历结合在一起来阅读。
也就是说人们只能了解自己知道或自己掌握的内容,因此如果想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就需要在阅读时联想自身相似的经历。
比如在阅读《战马》时,没有参战经验的人读过之后只会想象“那时候的生活看起来很困难啊,战争年代也有温暖和人情啊”,但是经历过战争的人一定会联想到自己在战争年月的种种,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动。
5. 阅读时要随时调整阅读速度
阅读有趣且简单的书时,阅读速度会比平时快。相反如果阅读难懂并且需要思考的书,阅读速度就会比平时慢。
阅读时需要根据书的特点调整阅读速度。
即使阅读同一本书,在阅读简单部分和需要思考部分时,速度也不尽相同,这样才能够减少错误发生,防止遗漏重要内容。
6.阅读中途停下来想一想前面读过的内容
阅读时如果出现了难以理解的部分,需要将书暂时放下,想想前面读过的内容,这样就能整理好故事发展过程,并对理解现在正在阅读的内容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因此不能简答的按照从前至后的顺序阅读,而是根据需要随时翻阅前面和后面的内容。
另外随时大声朗读书中重要内容或背诵其中的句子也是阅读文章的好方法。只有随时采用不同的阅读战略来进行阅读,才能够提高阅读能力。
因材施教的教好孩子阅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要根据孩子当下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层次,有目的、有体系的培养阅读能力,这期间,涉及到更多专业性的阅读教学方式,并不能在语文课堂上就能培养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