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5-10-11

2025-10-11

作者: 难得清明 | 来源:发表于2025-10-10 08:30 被阅读0次

    吾日三省吾身

    教育生活寻“美”:

    1.全天行政值班,一保安早餐时问值班就餐如何签字的事。印象上学期是一天一名保安(因为保安公司要求他们工作时长与我校实际工作时长不对等问题,学校办公会研究确定每天补助一次午餐费)发一张值班卡,没有当场说,询问上学期专门负责值班服务考勤的主任,确定是这个情况,然后告诉他们,在就餐窗口签字即可。

    2.

    阅读咂摸悦美:趣说汉字|“国”的字形演变密码

    语文建设杂志 2025年10月10日 16:32 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文字报 ,作者张严匀

    “国(國)”字的故事,要从它的“祖先”——甲骨文中的“或”字说起。

    甲骨文

    是典型的会意结构:左下方的“囗”(wéi)像一座城邑的轮廓,象征有边界的聚居地;“戈”是古代常见的兵器,代表武力防御。两部分合在一起,便是“以戈守土”的生动画面——用武器守护一片土地,这正是先民对“国”最原始的认知:一个需要武力捍卫的生存空间。进入金文时代,“或”字开始发生微妙而重要的变化。有的金文

    在象征城邑的“囗”四周添加了四笔短画,如同在疆域外围标记出明确的边界,仿佛在说“这片土地有清晰的范围”;更关键的演变出现在另一种金文

    中——在“或”的外围套上了一个大大的“囗”,形成“从囗从或”的结构。这层额外的“囗”并非多余,它将“或”所代表的“城邑与武力”整体框定,更强烈地凸显了“疆域有界”的概念。至此,“國”字的基本格局正式确立:一个被双重边界(内“囗”为城、外“囗”为域)界定的区域,由“戈”来守护。

    这个“國”字,其本义就是“疆域、地域”。随着文字体系的成熟,这个意思后来被专门分化出的“域”字承担,“或、國”则逐渐专门表示与“政治共同体”相关的义项。“或、國、域”的分化,本身就是汉字系统精密化的体现,也暗示着“国”的概念开始从单纯的地理空间,向更复杂的社会形态演进。

    随着历史发展,“國”的含义不断丰富。在周代分封制下,“天下”是周天子的,“邦”是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大片领地,“國”则特指诸侯的封国。如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那时,诸侯之下的士大夫统治区域称为“家”,“国家”一词的雏形由此而来。“國”也引申指国都。杜甫名句“国破山河在”(《春望》),这里的“国破”并非指整个国家灭亡,而是指都城长安被叛军攻陷。一字多义,映射着古代政治结构的层级。

    汉字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权力意志的载体。“國”字的形态,也曾被最高权力者“盯”上。最著名的当数女皇武则天。她听信方士之言,认为“國”字中的“或”音近“惑”,寓意“国中迷惑不祥”。为彰显武氏权威,她下令将其中的“或”改为“武”。然而,又有人进言,说“武”被困在“囗”中,形同“囚”字,不吉利。武则天反复改动,尝试过“圀”(象征武周统治八方)、“囶”(象征八方之土)、“囯”(王权即国家)、“囻”(以民为本)等结构。这些改动虽如昙花一现,却生动展现了统治者如何试图通过改造文字符号,来强化统治合法性和特定理念,是字形与政治博弈的鲜活例证。太平天国时期也出现了字形“囯”(囗中王),体现了“王权即国家”的政治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國”字简化为“国”。这一变化,直观体现为笔画减少,利于书写普及;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字理据的转换:用象征美德、祥瑞、珍宝的“玉”替代象征武力的“戈”。这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弱化了“武力守卫”的原始意象,转而强调国家如美玉般珍贵,蕴含着对文明价值、和谐安宁的珍视与追求。从“國”到“国”,是国家理念从传统向现代深刻转型在文字上的凝练表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5-10-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su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