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一遍长文时,总是受找到的资料限制。
例如昨天原本想写一写关于地中海的故事,一是半会却想不起完备的故事。
原本在看《罗马人的故事》时,有看到过许多历史资料,也看到过许多的典故,现在要用是却一个也想不完整。
这就是自己平时不做摘抄,不做读书笔记的后果。
为了吸取这个教训,以后看书一定要写读书笔记,好的书要认真拆解,做到每看一本书都有收获。
在上写作课时,老师多次以何伟的作品为样例来讲解,因而便找了他的作品来阅读。
何伟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原名彼得·海斯勒,在中国生活多年。
在写《寻路中国》的前不久,刚考取机动车驾照。
看简介,这本书有几个线索,其中一个是往西北追溯长城遗迹。
听老师讲解,这本书的结构特别优秀,因此我会在读后感里重点写结构相关的内容。
开篇第一章就来了一段抽象的意境描写,交代了自己的现状和要开车寻路的缘由。
第一段就写得很妙:
中国的很多公路仍然十分空旷,尤其在大西北的草原上,通往喜马拉雅山的公路上,车辆稀少,只有漫天的北风和沙尘。即便在沿海那些发展迅猛的城镇里,也到处是空旷之路。它们连接着一个个正在建设的工业区,以及规划中的公寓住宅区。它们在一片片的梯田之间蜿蜒伸展着,而这些地方不久就将成为城市的郊区。它们连接一个个村庄,二十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只能步行出门。正是想到那些正在快速消失掉的空地————连接着故地的新路,以及即将被改变的景观————最终激起了我的愿望,在中国申领驾照。
这一大段写的都是路,西北的北风和沙尘漫天人迹罕至的路,沿海开拓进取的迅猛之路。
最后一句点明自己要做的一件和路有关的事情。
后面一段就很自然的过渡到出发前的一系列事情,考驾照,租车。。。。。
在写自己考驾照时,会明显感觉到作者一直在主线上来回跳动,给整个文字增加了灵动。
这样的叙述方式是这样的,一个事情说了上半句,便先停,加上别的对比,然后接上下半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