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小姑娘,游泳比赛发挥失常没有拿到应有的成绩,挫折了,沮丧了,不愿意下水了。
妈妈体贴体谅、好言相劝,但孩子依然在泳池边徘徊。
不知道是妈妈发火了,还是为了帮孩子顺利跨过这道坎,一把就把孩子推下了水,巨大的落水声惹来了好多惊奇的目光。
孩子从水里冒出来,看了妈妈一眼,游向了教练。
孩子遇到了挫折,再次进入任务场景去重新面对的时候有畏难情绪实属正常,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迈过这个坎儿也确实是个小难题。
人就是个情绪的动物,高兴了,干什么都行,难受了,就什么都不想干。在所有情绪里,最能阻碍我们行动的有两个,一个是羞耻,一个是恐惧。
羞耻感的来源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你看她,训练成绩挺好的,一到比赛就掉链子。恐惧更多的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我要是再失败了怎么办?讨厌的是,这两个情绪会相互的加强:如果我再失败,那队友和教练就更看不起我了。
父母在这时候往往不理解孩子,比较典型的想法是这样的:就这么点事,有什么好怕的呢?不就是一次比赛失误了吗,好好训练下次赢回来不久行了吗?你管别人说什么呢,管好自己就行了。
这就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就有点不理解情绪的强大作用了。任何一个人在平地上都可以健步如飞,那要换在十米高空的一条宽一米的木板上呢?理智告诉我们一米足够宽了,但这时候理智已经不管用了,巨大的恐惧会笼罩我们的双腿,会让我们迈不开半步。
我们要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就必须从解决这些负性情绪入手。
接纳孩子的失败以及由失败带来的这些负性情绪是第一步,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都是希望被理解的,都是希望得到关怀的。
其实,每个人包括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失败,都希望获得成功。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挫折不是太大,只要是挫折带来的伤害没有超出一个人的承受限度,那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尽快的走出失败的阴影,谁愿意当个失败者、永远待在坑儿里呢?
这时候父母只要有点耐心,耐心的去陪孩子逐渐消化这些负性情绪,耐心的去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失败,耐心的去培养孩子重新面对困难的勇气,那孩子就会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康复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已经具备重新面对困难的能力了,但孩子还在徘徊犹豫,那就可以用点技巧、用点策略帮孩子迈出这一步了。
用力一推,是种办法,但不是唯一的,这种办法也不是每个父母都认可、都能做到的。但这个妈妈用力一推背后反映的对待挫折的态度却是我们也需要重视的,就是不能让孩子被挫折绊倒,不能让一次的挫折阻止孩子的继续成长。
孩子看了妈妈一眼然后就游向了教练,说明妈妈的这个方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请妈妈记住一件事,这一推也仅仅是开始。
二战时期,丘吉尔针对阿拉曼战役后欧洲人民普遍出现的一种满意和松懈的苗头,发表了名为"The End of the Beginning"的演讲,其中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仅仅是开始的结束!
一个人的自信是需要实际能力去支撑的,仅仅靠信念是不能持久的。妈妈在这一推之后,要更多地去关注孩子每天的训练情况,训练后的情绪状态,要多和教练沟通,多管齐下,争取让孩子的游泳水平和心理素质有实质的提升,争取让孩子在下次的比赛中取得应有的成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信的说,孩子已经从上次的挫折中站起来了。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