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南京南站
我一直以为江南的春天,应该是春水绿如蓝、水暖鸭先知的季节。当我穿着单外套带着满心的憧憬下了高铁后,立即被满眼的羽绒服们亮瞎了眼。我赶紧打开手机看天气,在天气软件打开之前,一股凉风已经灌到我的脖颈。
在南京出差的一周,阴雨连绵。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没有下大雨的早晨,清晨五点半,我从床上爬起来,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围着中山陵跑步。一路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共享单车,橙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蓝色的......数不胜数,空气里是江南特有的软绵绵的味道,清新而透彻,不像北方的空气里充满了沙土的气息。五公里后,我看到了“南京博物院”的招牌,心想,出差结束之前,一定要来这里看看。
返程的前夜,我骑着共享单车跑到大牌档大快朵颐,必然少不了香气扑鼻的鸭血粉丝汤和美味的桂花鸭。在南京,如果你心情好,就去斩半只鸭子吧!如果心情不好,就去斩一只鸭子吧!!!第二天,我来到了南京博物院。
虽然博物院打着南京的旗号,其实这是江苏省博物馆,更是全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并非市级博物馆,距离明故宫遗址不远。我取了票,一个人在偌大的博物院里游荡。
作为明代第一个都城,我很期待在南京博物院看到洪武年间的珍贵文物,可惜未能如愿。南京博物院更多的是清代的藏品,明代只有一些后期的佛像和舍利塔摆在玻璃框内。
在我略感失望的时候,想到南京在历史上遭受过浩劫,连明故宫都荡然无存,更何况其他的历史文物,也就释然了。
在一个展厅的角落里,我看到一面明代的天文扇,我好奇地把头贴在玻璃上,并用手机拍下来,认真的看着上面绘制的星宿图。
这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天文传播形式,把星图绘在扇子上。我一边欣赏,一边自补脑洞,想象如何把星空上的星星点点临摹在扇面。
博物院有一个纸张展厅,各个展柜摆放着有史以来五花八门的纸。从秦汉的竹简,到宋版书,到明清琳琅满目的线装书... ...
咦,展柜里有一本书很面熟,是四库全书里的《七政推步》。隔着玻璃,我惊讶的看到这本书的质地、排版和新旧程度,几乎和我爷爷留给我的那本一模一样。
南京博物院五点钟关门,四点五十左右,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我买了纪念明信片后,恋恋不舍的走出了金碧辉煌的大门。
每个邮政连锁亭,都不卖邮票。我拿着明信片走了几个邮政岗亭后,决定去找一家邮局。在问好路线后,我一看表,接近五点,想到一般的单位都是五点关门,拔腿就跑。
五点零一分,满头大汗的我站在刚刚关门的邮局,隔着橱窗和里面正在关门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任凭我口干舌燥,她也只是摇摇头:“我们下班了。”
垂头丧气的我,背着简单的行李背包,骑着一辆共享单车,向南京南站前行。
宏运大道与明城大道的路口,我看到了一个古代墓的展馆。我匆匆扔下单车,跑了过去,趁着还没关门买票进去看。
墓主人是明代钦天监副,叫贝琳。此时的我有些恍惚,这个名字让我感到陌生有熟悉,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是一个夫妻合葬墓,寓意日月同辉,墓葬里还有太阳、月亮、银河的造型。
我拍了一下脑袋:《七政推步》的作者,正是葬在此处的贝琳。
下班的时间到了,还徜徉在历史之中的我,很快被工作人员请了出来。坐在南京南站的候车厅,我的脑海里还是天文扇、《七政推步》和贝琳墓。
南京的生煎,一定是全国最美味的面食之一,我坐在南京南站的“美食街”边吃边想。坐上返程的高铁,我对南京的美食还念念不忘。出差几天休息不太规律,我疲倦的望着窗外发呆,打着瞌睡。
“这是摇光。”贝琳大人耐心的对我说。我认真的记录着,然后仔细辨认星图。
“学习天文,必须掌握回回语,你要认真读懂,算术是回回历的根本,历法的关键在于计算精准。”贝琳大人非常悉心的教导我。
“这本《回回历》,从太祖时期就被束之高阁,罪过啊,罪过,我们应该让它发挥它的作用。”贝琳大人开始着手翻译《回回历》,我凭借着学到的一丁点的回回语,协助他进行漫长的翻译工作。
“嗯,南斗六星的位置,就是人马。”他用毛笔圈了一下,我在星图上一点点对应。回回历的黄道有十二宫,每个宫都有一个独特的名称,与现有的二十八星宿完全不同。
“我们现在还在用郭守敬的简仪,他那时做出了精准的《授时历》。如今,我们大明的历法需要更精准,就需要回回历的知识... ...”贝琳大人秉烛夜读,我在一旁专心致志的学习回回语,并练习绘制天文星图。
“盒饭有要的吗?啤酒饮料矿泉水有要的吗?”被列车乘务员的叫卖声吵醒后,我精神恍惚中似乎听到自己打呼噜的声音。
“难道是一个梦?这么真实?”我擦了擦挂在嘴边的口水,然后回过头看了看前后左右,都是表情麻木在刷手机或者闭目养神的乘客。偶尔几个孩子在用iPad看动画片,熊大熊二那笨拙的配音,时不时让孩子们发出爆笑声。
列车拐了一个弯,透过闪着亮光的车窗,我看到几颗星星点缀在布满云彩的天空。“那应该是北方,北斗七星呢。”我喃喃自语。
“这是摇光。”身边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响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