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出名要趁早”的绝代奇女

“出名要趁早”的绝代奇女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5-10-08 15:30 被阅读0次

她身上散发着古典诗意之美,性格却有着荡气回肠的洒脱;她痴缠于时光里的情爱,也在面临背叛时决绝;她写尽了民国乱世的“众生相”,自己则是独立于繁华外一缕青灰的月色。——内容简介语

《张爱玲:不爱是遗憾,爱是磨难》是常晓军以“小说的手法、散文的笔调和未知的故事,带你阅尽张爱玲传奇的一生”的作品。关于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张爱玲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不同的研究者从自我研究的视角为其作传。因为“术业有专攻”的精耕点不同,各自借助文字还原的张爱玲的形象是不同的;因为著述投注的情感不同以及对传主的关注点不同,作品对传主一生所经历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进行的取舍也不同。但是,不论以什么样的立场、持什么样的态度,通过“张爱玲传记”都能够对她的“传奇色彩”有一些了解。常晓军老师以自己多年对张爱玲的研究,参考一些已成定论的研究成果,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富有深情地为读者展现了更为立体的张爱玲的形象。

“出名要趁早”,这是张爱玲的名言,也是《张爱玲,不爱是遗憾,爱是磨难》第二章的标题。简单的五个字,乍看给人一种年少轻狂的感觉。但是,把它与张爱玲传奇的一生联系起来,这五个字很恰切地透悉了张爱玲那颗不羁的灵魂。而作为作品的一个章节的内容,“出名要趁早”从“书香读心、路在何方、风华初绽和成名传奇”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讲述了年轻的张爱玲的“出名史”。出身在清末进士家庭的张瑛体内流淌的是“贵族血液”,而其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特殊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她孤僻、冰冷的性格。在外人的眼中,小张瑛是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和父亲间或的“读文论诗”,她很少与他人有更深的交往。孩提时代的张瑛过着无忧无虑的时候。当看到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她幼小的心灵就蒙上一层阴影。而失意的父亲自我堕落,娶妾、抽大烟,无法忍受的母亲远走异国,父母的婚姻名存实亡。家庭的变故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父亲的沉沦、母亲的离开,小张瑛成为无人疼爱的“野孩子”。

没有父母的呵护,家庭生活让她感受不到幸福与快乐。幼小的张瑛内心深处开始萌生逃离“苦海”的想法。有想法就要行动,上学自找门路是最好的方法。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是冰雪聪明的小张瑛长时间受书香门第气息的氤氲,加上父亲的启蒙、母亲和姑姑的引导,她还是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聪慧。与继母的矛盾冲突引发的父亲对她的毒打是促使她决意逃离的直接导火索。因为母亲在英国,所以报考英国大学是首选。1939年秋天参加英国伦敦大学远东区首次在上海进行的招生考试,“学霸张爱玲毫无悬念地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可是造化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张瑛的美梦破灭。“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无关个人的时局动荡,浓烟和纷乱很快湮没了张爱玲继续深造的梦想。”“上帝为你关起一扇门,肯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子。”“正处于无比纠结和困惑之际,她意外接到了可以持单改入香港大学就读的消息。为了不耽误学业,她只好退而求其次来到了香港大学文学院学习中文及英文。”不过,一个人独居异地,一切对张瑛都是陌生的。孤独成为她生活的主色调,何以消解,沉浸到书籍中是最好的方式。异地他乡,没有亲朋好友,只有完全投入到书的世界,氤氲在书香之中时,张瑛才是快乐的。也正是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她以后在文坛尽情绽放储备了巨大的能量。“如果说所有的陌生,都是从未谋面的故乡,那么在内心深处,孑然一身的张爱玲感到了自怜自卑。…….唯有的兴趣便是沉浸于浓厚的英语氛围之中,不断提高着她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效率,进一步了解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与历史。独特而又丰富的中西文化交融环境,悄无声息地奠定了她文学创作的基础。”

可是,好景不长,战火的蔓延,香港也很快陷入炮火连天之中。“没过多久,港大被征用成为临时医院,没有书读的张爱玲无奈之下,只能重新谋划人生的出路。”香港无法安生的张爱玲只能极不情愿地回到“孤岛”上海。而与父亲的矛盾还没有和解,无家可归的她只能暂时寄居在姑姑家里。求学无门,又没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路在何方”,敏感的张瑛在内心深处千万次地叩问自己。对她来说,姑姑纵然对自己很好,但不可能永远靠姑姑接济生活,她必须自寻谋生的门路。特殊的时局,自己孤傲的性格,出门谋生计不可能,写作成为她最终的选择。当然,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家庭出身、成长环境、书香氤氲、父母教育、姑姑启发、个人经历、对社会人情敏锐的洞察……这些无疑是最好的资源。

当决意于写作时,张瑛意识中就萌发了“出名要趁早”的想法。她不羁与叛逆的性格真正让她实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梦想。繁华的大上海,尽管被浓浓的硝烟和隆隆的炮声包围,但达官显贵们仍然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不论上海属于谁的,只要自己心甘情愿地做顺民、良民,生活就不会被改变。尽管自己没有享受这样的生活,但张瑛以其敏锐的视觉嗅觉冷眼注视着,并冷静地思考着。有了内在和外在的双向积蓄,动笔书写就有了一篇篇、一部部经典的“横空出世”。《中国人的生活与时装》(后来改名为《更衣记》)、影评系列作品、《中国人的宗教》、《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等经过周瘦鹃先生的《紫罗兰》杂志飞入寻常百姓家,随之“张爱玲”这个名字在当时的上海文坛成为谈资频率最多的。当然,被赞誉和鲜花包围的张瑛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她有更大的野心,她在“爱丁顿公寓”以更大的热情向更广阔的世界“狂飙突进”。“在张爱玲的意象世界里,风花雪月的文字无疑是对那个年代的摹写与翻拍,在罗曼蒂克中展现着处处传奇,在回味无穷中透露着遍地秘密,在红男绿女纸醉金迷的世相大舞台上,贵妇人的偷情、丝帕少妇的媚态、汽车上的临时约会、自甘堕落的舞女、钩心斗角的情妇,都全然以爱情故事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时间,张爱玲如清流一缕,顿时就让处于混乱、空虚中的上海文学界开始变得躁动起来。”

借周瘦鹃先生的《紫罗兰》杂志,让张瑛名噪上海滩,而柯灵先生的《万象》杂志推送的《心经》《琉璃瓦》《连环套》等作品,“又一次次以内心的无比唯美‘燃放’了上海滩。创作一发不可收拾的张爱玲,在文艺圈里的影响逐渐变得大为人知起来。在无比高涨的创作热情下,她出人意料地保持着自己的创作速度与节奏,让整个上海文学圈也是有着太多无法想象”。被夏志清教授赞誉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的《金锁记》更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浪”。而通过《杂志》杂志推送的《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留情》等经典作品更加速了张爱玲的“早出名”。

一位二十刚出头的弱女子,张爱玲以女性特有的纤巧与柔韧,用冷峻近乎冷酷的慧眼观世间百态、体味社会人情,然后以张氏独有的笔触加以叙述摹写,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傅雷先生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作出如是评价:“在一个低气压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在什么幻象,期待文艺园地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然而,天下比较重要的故事,往往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出现。……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印象,便有这种情形,这太突兀,太像奇迹了……”

相关文章

  • 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我觉得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 寒假过去大半了...

  • 出名要趁早

    三十岁以前不明白这句话的深意,到了而立之年忽然间恍然大悟! 人生本就是一场追逐的游戏,时间,亲情,爱情,名利等等的...

  • 出名要趁早

    有点懂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有点懊悔自己“明日复明日”的懒惰,临近考试,经历面试,杂七杂...

  • 出名要趁早???

    前段时间总听人说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想来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然淘汰了大器晚成的人儿~ 这几天一直想着这一...

  • 出名要趁早

    过去的两周,经历了币圈一波牛市行情。 这两周过的特别快,又特别慢 。 这两周充满了惊喜,同样充满了挣扎和纠结懊恼等...

  • 出名要趁早

    一、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然后,韩寒、郭敬明、蒋方舟一个个少年成才的名字,让我们如雷贯耳。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深...

  • 出名要趁早

    回望协会成立的这几年,一直默默地低调前行,在99%的人不知道还有这么个组织的情况下,全靠着一小撮狂热爱好者的义无反...

  • 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被无数人解读,然后再列出一系列利害关系,于是便形成了正反两个派别,正反双方各执一词,这场辩...

  • 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不知有多少人,确是年少成名,而后无限风光;又不知有多少...

  • 出名要趁早

    昨天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忘记了更新。今天想说一说自己今晚之后的一些想法。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这句耳熟能详的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出名要趁早”的绝代奇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ke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