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取决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
2014年3月,“核心素养”一词首先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热词。
2017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颁布。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新时代。
但是什么是核心素养?你搞清楚了吗?今天我们就在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来认真学习并探究一下核心素养的概念。
要想搞清楚核心素养的概念,首先要搞清楚素养的概念。什么是素养?什么又是核心素养?
简单地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素养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和深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品位。素养让人生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有境界。
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地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是必备品格?什么又是关键能力呢?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中余文森教授为我们做了解读。
首先来看,能力是什么?能力指剩下来的东西、带得走的东西、可再生的东西。能力在学习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那么关键能力有哪些呢?
1是阅读的能力----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
2是思考的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
3是表达的能力----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老师们经常问,我们该怎样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那么根据上面关键能力的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我们培养了或者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岂不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让核心素养落地了吗?
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能力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使人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以便胜任人生生涯中各种不可预知的变化。
要回答什么是必备品格,也必须先了解品格的概念。品格及人性,品格即精神,品格即行为。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基础型、生长性、公关性、关键性特征的品格。就其本质而言,品格处理的是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事情(工作、学习)的关系。据此,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是: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自制),表现在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公德)、表现在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责任)。
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强调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从个人角度讲,我们很难预料未来个人发展与社会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个人在受教育期间唯有发展与社会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个人在受教育期间唯有发展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打好基础和根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校角度来讲,需要教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时无限的知识与有限的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因此,学校教育只有专注于培养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才能体现出其教育的有效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