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做酸菜鱼,老公去买鱼好半天都没回来。我暗自纳闷:小区较近的A超市步行五六分钟就可以到,另一个B超市则要多用一倍的时间;按惯常简单地买一两样东西,老公基本都是就近解决,这次是怎么了?
当老公将宰杀的干干净净的草鱼拿给我看时,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老公这次舍近求远的原因。B超市水产柜台的老板说:我招来员工的第一件事就是教给她们各种鱼菜的宰杀方法,无论你想做哪种花样,我们都会给你按要求宰杀好,清洗干净,回家直接做就可以。据我了解你们北方人还基本没有卖家这样做。即使我这儿贵个一两块,大家还是愿意到我这来买。”
忽然想到“做教育”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现在各种媒体中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负面新闻不少,似乎“家校携手共育”困难重重。教育,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说,学校是资源方,站得更高,资源更广,知识更专业。但是在那么多负面新闻中,为什么学校、教师往往处于“被动挨整、尴尬无比”的境地呢?
这其中自有无良媒体为博眼球歪曲事实、误导大众,导致双方互不信任的原因在。除此外,卖鱼老板的一席话又可以给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带来哪些启示呢?
了解需求,主动出击
对于家长来说,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很容易让家长在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敏感、更紧张,也更容易只见一点而不及其余,有时出现极端的言行似乎也就不可避免。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家校携手共育”的目的,学校必须了解家长需求,主动出击。
有句话叫“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专业”这个角度讲,学校、教师在教育资源的占有,教育规律、教育发展方向的把握等方面显然较家长有优势。学校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期待和焦虑情绪,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地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如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缓解亲子矛盾,指导家庭为孩子提供更合谐的家庭成长环境等;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引导家长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和孩子自身特点,使家长更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规划未来等等。明了需求后,主动地专业的指导,必会大大降低家长的教育焦虑,也会让家长明确地接收到学校、教师的“善意”,赢得家长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主动与学校“携手共育”。
除此外,积极有效沟通不可少
看到上面内容,也许有些教师会一脸无奈,这方面的工作我早做了,但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家长不光不领情,反而有极大的抵触情绪。
有句话叫“尧为善而众善至”,可为什么有些学校或教师能够想家长之所想,愿意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家长提供帮助和支持时却收不到积极的回应呢?
也许原因就出在沟通交流的方式上。
康德曾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一个家庭自有一个家庭的独特性,要想很好地将专业的引导传递给每一个家庭,尊重和理解是重中之重,交流中不可以“专家”自居,给家长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感觉。面对家长,学校若能放低姿态,平等地沟通交流,耐心倾听,积极反馈、引导,我想“尧为善而众善至”,家校携手共育的局面也许就不再只是一个美好愿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