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说苑·杂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现在人们常说的爱惜自己的羽毛,比喻为人要谨言慎行,珍惜自己的名声。古时流传下来的还有一个词语“守身如玉”,一个人坚守自己的人格,遵循一贯的行为标准,如同玉一样的纯洁、珍贵,没有丝毫瑕疵。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
孟子说:天下什么事情最重要?事亲最重要,安顿父母,让他们颐养天年,古人认为是最重大的事情,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否孝敬父母代表着人品,如果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其他就不用谈了。但什么是真正的“孝”?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保护、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忧,是孝,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是孝。
“大孝于天下”。如果为了社会、国家、民族,牺牲自己,牺牲家庭,也仍然是大孝,舍小家为大家,值得所有人尊敬。
孟子列举了一个事亲的实例,曾子在经济状况不太富裕时,孝养父亲曾晳每餐有酒又有肉。父亲吃完以后,他一定会很委婉地请示父亲,剩下的怎么处理或给谁吃?如果曾晳问有没有剩余?一定说还有。他是为了让父亲吃得安心,不让老人家为生活的贫困而操心。
曾子的儿子曾元奉养父亲,也是每餐一定有酒有肉。但吃完饭之后,他不会问余下来的饭菜该怎样处理。如果曾子问有没有多余,就实话实说,答没有了。
父子两代孝敬父亲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养口腹、身体,一个同时关注心境是否愉悦,精神是否畅快,更体贴,所谓“养志”,细节尽孝。
守是操守、人格,为人应有自己言行品格的坚守,一旦认定,不轻易放弃。守身就是坚守自我的品德修养。
人生的是非、善恶、祸福,关键时刻的选择很可能就在一步、一念之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在这五光十色,诱惑无处不在的世间,必须做到立身正,把握住自我,否则将可能跌下万丈深崖,此生万劫难复。
孟子进一步强调了事亲与守身的关系,他说不丧失自己的品德操守而能侍奉其父母的人,听说过,丧失了自己的品德操守还能侍奉父母,能尽孝道的,不曾听到过。
事亲、守身是为人的两件大事,二者又以守身为重、为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