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终于有了一个“国培”的机会。这次培训是在我2014年S骨干教师培训结束之后,一次高级别的规范性培训。七天的培训感受颇多。
一、后勤服务越来越贴心
2005年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每天早上早早起床,与伙伴一起乘坐自己联系的面包车到学校,晚上又必须回家。中午饭,自己解决;中午休息,没有合适的场地。
2012年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依然每天早上早早起床,乘坐同行伙伴的汽车到学校,虽然晚上也要回家,可是中午饭、晚饭都由学校承担,省去了到处找饭馆的麻烦,中午休息也有了专门的、免费的寝室。
2021年参加监测培训,依然每天早早起床,乘坐地铁到学校。虽然晚上依然要回家,可是学校配饭卡,早中晚都可以在学校吃饭,不仅可以中午休息,就连晚上休息都是可以的。不仅有省内的培训,更有省外的培训,让我们走出去,了解其他省市的监测情况,帮助我们在同一片“星空”下,看不同的星星。班主任老师组织的团队建设很有特色,小组介绍,随机抽奖,虽然奖品的价格不贵,不过很有纪念意义。
十余年的时间,培训服务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视。因此,更加觉得教师肩负着的重大责任。
二、课程设置贴合教师需求
曾经看过一份对老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发现老师们对课程标准、教材解读等需求较高,但是对考试监测的需求却是最低的。个人分析原因:老师无法决考什么,那么就干脆不用研究。
考什么老师确实无法决定,但是却能“知道”。因为,所有的监测都必须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研究课程标准,了解知识点及其达成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结合培训的主题、老师们认识的盲点、薄弱点,主办方设计了监测主题的专项培训。既有国测命题专家对测试命题原则、方法的专项培训,对PISA、TIMSS的对比分析,又有市区教研员的命题实践案例,更有一线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专题研究分享。每一个专题都指向教师研究的薄弱环节,为我们的研究指名了方向,就像是为我们来了一扇“天窗”。
三、教学实践,校园参观侧重不同维度。
三天在重庆的学习,参观了三所不同的学校。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民小学,有年轻的马家堡小学和以“农业为特色”的龙门浩隆平小学。人民小学开展的学科融合教育,将物理与数学相结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物理的尽头是数学”,而数学则是量化思想的最好体现。马家堡小学的老师们年轻,但是有活力,学生的“说数学”活动,拓展了学生研究数学、呈现数学的形式。隆平小学对小学数学本体知识的研究深入,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为我们就下了深刻的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