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4日星期三
大背景:
作者弗兰克·巴约尔(1961----今)
德国二战投降日期1945年5月8日24点
看名字就感觉是一本很是无聊的书,所以买来将近两年,也只是静静的陈列在书架上,直至最近两日才重新翻来看看。不过这本书读起来,比想象中要好许多,至少还算不上极其枯燥。枚举的十数个具体事例,对其腐败,有了直观的概念。再每一部分的结尾,都会附上一段短评,也省去思考的时间。简而言之就是一本读起来很简单的书,不过应该是国人写的序吧,反而有些枯燥,以前好像就是才看过三两页的序言,便没有再度下去。
二战时期的德国,书中给出的观点,德国的腐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腐败,国家个各个阶层,无一不充斥着赠礼,私人金库,特别基金这一类的事物。提携同党更是晋升的唯一途径。或许元首希特勒根本的不在意这个问题,书中提及元首对于持久的反腐态度冷漠,他自己就利用提携同党,赠礼的体制来巩固自己的权势。
腐败必然会导致国家运行迟钝,无论是政府运行的效率问题,还是国家财政的问题,在如此严重(国有财产绝大部分流入私人口袋)的情形下,无论是国家的运转,还是国民的态度,却都未出现恐慌,这便是只得思考的问题。
而书中的作者亦是给出了一个或许可能的结论,我们真的可以用传统的效率标准来评价纳粹政权么?这样的评价又真的有意义?在纳粹统治下,货币,失去了其原始的意义,一切的来源,都是通过最原始的掠夺,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在如此腐败的国情下,德国的民众依旧是对元首充满了信心,这样的信心,直至1942年出现战败的端倪,才使得民众开始发声,真正要求反腐。当然不是说在1942年之前民族不谈腐败这个事情,但是还远远的达不到要求国家反腐的地步。
读这本书,学到了一个新的名词—雅利安化,我的理解便是掠夺犹太人的资产的意思。对于德国屠杀犹太人,书中站在了腐败的视角来考虑。在1933年纳粹党顺利的取代了魏玛共和国的统治地位,作为曾经的誓言,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弥补在过去的十二年中党人做出的牺牲,十数万个老战士被安排进了国家企业或是机关中。与之相随的便是日趋严重的腐败,而在这样的前提下,国人却为爆发出如同在魏玛共和国时期那般对共和国腐败的声讨,很大的原因,便是源于犹太人,为了让国民都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便给犹太人贴上了一个类似吸血鬼一样的标签,“雅利安化”的施行,滋生了腐败,却也让国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当时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属于世界前列,而这些,都是通过原始的掠夺式的方式,每扩张一部分领土,便将敌方及犹太人的资产“雅利安化”,在世界的范畴内,使得德国人成为一等公民。(每一个德国人都是腐败的,个人理解)
反腐力度:唯有敌对的政党,才会有兴趣反腐,不过却只是为了推翻对方而已。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书中给出了一种观点,而我大多都是直接加以套用,甚至,对于大多数我所讲述的事物,都不过是直接引用被人的言语,或许唯有真正的在某一方面,付出足够的精力加以思考,才可能领会一些依旧让我怀疑是否真是我所思考的东西。
其间对圈子的思考。书里提及上层官员为了附和希特勒,每个人都会购买一些艺术品,画作,雕塑来装点。“圈子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在这个圈子里所流行的东西,意味着整个世界,
对于观点的思考:
对于大多数的事物,习惯的会认定一个符合我们期望的评价,然后凭借着无所不用极其的努力,将之成为我们所期冀的样子。
PS:
对于读书,前两日看金庸写的关于小说的序。“读书不够多是不行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只是读书不去思考的话,就如同只看五线谱,而不去弹琴一样的感觉。不过感觉用来比喻只看书,不练习写会更恰当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