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知道,文字是语言后出现的。也就是说,文字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是传播语言以及思想的载体。但是我们也知道,文字本身是有局限性的。比如,不同国家的语言,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方言在描述某些事物或感觉时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爱斯基摩人有超过上百个词语用来形容雪,但是我们貌似也就几十个吧?另外,因为文化的不同,不同感受的特定词语在不同国家中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好的翻译家是很难得的。
说的有点远了。其实说来语言的不同就是想说,文字既然是语言和思想的载体,那它天生就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会导致有些东西看上去已经明确表达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表达。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局限性,才给了文字一种独特的美丽:空间!
文字是有空间的,这种空间不光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灵上的。之所以有这种空间,才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只是,我们现在好像很少在意这种空间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了。文字的神奇以及它能带给我们力量的源泉,我私以为正是这种空间感造成的。也就是说,写文字的人要把空间营造出来,而读文字的人要找到空间,并拓展到自己的空间里,再结合自己的空间,重塑文字空间。说白了,就是读者要取于作者却要高于作者,这种境界达到了才不枉作者一番辛苦,也对得起读者的思索。
我曾经因为一本书而激情澎湃,也曾经因为一本书或一段文字而辗转反侧。但是现在我却很少找到这样的感觉。难道是文字没有力量了么?我以为不然。变的是我。
可能是我变懒了。正因为文字需要营造空间又需要作者和读者配合打造新的空间,这些都是要消耗体力的。人又是一种视觉化的动物,对图画要比对文字更易接受。从前媒体不发达,大多信息还是需要依靠文字传播,大家也习惯了文字。但是现在各种媒体层出不穷,各种APP都在用图片或短视频的方式轰炸每一个人的神经。这种感觉开始让人觉得舒服,因为不用太费劲的思考,不用太费劲的解读。慢慢的人开始上瘾,甚至对于文字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开始下降。找到空间的能力没有了,重塑空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慢慢的,连创作空间的人都变少了,因为他们发现短视频的效应要比埋头伏案来的更快更经济。所以,在这个循环里,文字开始变成了配角,甚至有被边缘化的感觉。
但是,好的文字依旧长存。我不否认我也在这个大潮里被侵蚀着。但我始终用我那仅有的一点倔强,坚持着对文字的喜爱。文字带给我的力量不只是它要表达的,还有我对我自己的看法以及我对我自己的认同。
力量存在,也许势微,但依旧倔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