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我和我的祖国》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部影片,电影通过七个不同的故事回溯普通人与祖国的历程。七个故事分别为:《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护航》、《白昼流星》。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展现了建国70年来国家的发展变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由管虎执导的《前夜》。
《前夜》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夜,天安门广场旗杆设计安装者林治远等人争分夺秒克服重重困难,保障开国大典上我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顺利升起的故事。
1949年9月27日才敲定下来的国旗、国歌,要在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使用,国歌的演奏和国旗升起要绝对同步,而且升国旗是电动装置。
林治远立下军令状:整个过程绝对不能出差错!而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已开始实行戒严,任何人不得入内,甚至连林治远团队也不例外,无法到现场测试。怎么办?他们连夜赶制模拟国旗、旗杆、升降器等进行测试。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要制国旗,买不到材料,北京市全市红绸子、黄绸子卖断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于是拿着高音喇叭发告示:谁家有红绸子、黄绸子啊?急需用于制国旗!人们纷纷拿出家里的储备应急。
旗杆自己焊制不在话下;升降器上的一个小部件因为材质问题发生破裂,需要铜、镍、铝、铁合金,再次拿高音喇叭向老百姓征集,人们排着队把家里老花镜、首饰、甚至假牙等五花八门的东西拿来,请求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看到这里,我为普通老百姓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
最后还是清华大学化学实验室的教授拿来实验室仅存的一点金属镍解决了燃眉之急。
更感人的是,漆黑的夜晚,本来有恐高症的林治远爬上20多米的旗杆,在风中瑟瑟发抖,把备件焊接到旗杆顶上,冒着生命危险只为国家的荣誉。
最后当国歌奏响、国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我和电影院的许多观众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另一个故事《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
这个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主要讲述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并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的故事。
整个弄堂里冬冬家是唯一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中国女排的赛事牵动人心。
影片中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也亲身经历过,记得我上高三那年,为了看女排比赛,我和同学们连晚自习都没上,好多师生都挤在长安一中的东小院,为郎平的每一次扣球呐喊助威,为女排的每一分成绩欢呼雀跃!
郎平是祖国的骄傲!
郎平曾接受采访时表示:“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为国争光是我们的义务和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升国旗,奏国歌”是中国女排的追求,是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强心剂”。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那刻起,代代相传的“女排精神”代表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
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中国女排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在中国女排夺冠后,五星红旗的一次次升起、国歌的一次次奏响,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已融入各项事业中,化为了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绪,引领着全体中国人民锐意进取、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埋头苦干,激励着中华各族儿女不断奋发向上,追求卓越。
“升国旗,奏国歌”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是“为国争光”的义务和使命。
著名排球运动员朱婷曾说,“每次比赛奏响国歌的时候,就有一种要为国争光的感觉。那时候,自己就像是一个战士,而国歌代表着中国力量。”
“升国旗,奏国歌”是每个中国人的目标,是新长征路上的“力量所在”。时光流转,世事沧桑。30多年来,女排姑娘有过成功登顶的荣耀与辉煌,也有过跌入低谷的徘徊和迷茫。但“跌得有多深,反弹就有多强”,女排始终坚守为国争光的梦想,永葆求新求变的精气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专业素养提升实力,以开放包容博采众长,靠苦干巧干赢得竞争,这是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丰富内涵所在。
郎平说,她们的目标是升国旗,奏国歌。“升国旗,奏国歌”不只是女排的目标,更是每个中国人的目标,是新长征路上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力追上时代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在祖国的守护下,我们享受着岁月静好、阖家团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升国旗,奏国歌”是我们的共同目标,让我们把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互动交融,奏响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国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