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为学

作者: 纠偏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5-04 07:40 被阅读0次
弟子为学

在《论语》中,“弟子”这个词语从意思上来说,与今天我们所认知的“弟子”的意思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就是“老师的学生”。

但在这里却要解释为“后辈、年轻人”,不然只是“学生、弟子”是不是有些讲不通?

不同的是,在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内涵不同。

在古代,老师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师生之间有若父子,所以有句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但到了现在,我们再来看“师生”这个关系,那就要好好的想一想了。

现在的“尊师重道”,大部分往往是一个口号。或许我们可以从小学生张口闭口中还能听到“老师说的”。

孔子是做学问的,对于他的弟子是怎样教育的?或者说告诫年轻人要怎么做?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尊敬兄弟姐妹,做事要谨慎小心、踏实可靠,说话要恪守诚信、言出必行。对人对物对国家,都一样的爱,不要瞧不起谁,也不要憎恶嫌弃谁。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跟他们做朋友。把上面说的这些都做到了,还有多余的精力的话,再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但反复阅读,再结合现在的环境,最后一句这样解释是不是稍微有些不大合理?

现在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对于学习的阶层是一层一层的提高,难度是一层一层的加深。

有一句话说的好,叫“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一句话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难道我们就不能在实践之余,尽量利用时间来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非要等前面说的那些都做到了之后,再去学?

我们要回过头去琢磨琢磨孔子的“道理”是什么?

孔子的重心在于“人”,在于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孔子的精神在于“行”,而不是在于“说”。

所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讲的是要“在(从)做中学”,先把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能力学到、做到、做好。

生活是一本书,书本也是一本书。不读生活读书本,不是舍本求末吗?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为本人现阶段理解,日后或将推翻此番言论。

相关文章

  • 弟子为学

    在《论语》中,“弟子”这个词语从意思上来说,与今天我们所认知的“弟子”的意思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就是“老师的学生”。...

  • 弟子规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

  • 《弟子规》中的“弟子”和“规”解读

    学《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都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谁学的?小孩学的。 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

  • 杜娟29日读《书朱守谐卷》有感:

    杜娟29日读《书朱守谐卷》有感:这篇文章是阳明先生的弟子朱守谐向先生请教为学的方法:“为学,立志而已,立志,为学而...

  • 《论语·学而》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学而》为其第一篇,共16则,专门论述了学习的本质...

  • 《弟子规》培养奴性?我们都误解《弟子规》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

  • 读《论语新解》六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抄摘】“本章言弟子为学,当重...

  • 一、前言|1

    (一)《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 语》“学而篇”第六条“...

  • 弟子规,有读音和注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 每天学点国学之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弟子为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kr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