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
理想与现实就是这样矛盾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东野圭吾笔下的克郎,从中学时就对音乐很感兴趣。为了得到心爱的吉他,和父母做出种种承诺,在他的再三恳求下,父母终于妥协。
他几乎每天都照着从二手书店买来的教材勤奋练习吉他,当然,这是在保证他学习成绩优异的前提下。
后来到了高中,和其他三人组成了一只乐队,渐渐开始演奏自己的原创歌曲。由于升学压力,高三那年,乐队自然而然地解散。四人有一人落榜,乐队的事再也无人提起。
克郎考上了东京某所大学的经济学院。
大学里有很多音乐社团,克郞加入了其中一个。但他发现社员们每天只想着玩,根本感受不到对音乐的诚意时,当他指出这一点时,立刻招来白眼。
克郎觉得他们根本不是一类人。跟没有干劲的人在一起厮混,只会徒增压力。
然后,在一些音乐热爱者的刺激下,自己每天醒着的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了音乐上,连吃饭洗澡也在构思新歌。渐渐地,他不再去上学了。而这些,父母完全被蒙在鼓里。直到他自己主动打电话告诉父母,自己退学了。
他没有按照父母的规划,回到家乡继承鱼店,而是继续留在东京,直到实现心愿为止。
其间,曾被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己的创作没有新意,毫无音乐才华。
在迷茫中,接到妹妹的电话,回到老家参加奶奶的葬礼。
面对妹妹对未来打算的疑问,面对日渐苍老的父母,面对亲戚对父亲的指责,父亲为自己的据理力争,他第一次感受到父母是他坚强的后盾。
是继续异地他乡追梦,还是留在家乡继承鱼店,他把心中的烦恼向浪矢杂货店和盘脱出。
第一次回信,里面毫不留情地批评他:满脑子天真想法的人,在社会上吃点苦头也是好事。
他拿信的手气得发抖。因为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对方回信更是极尽挖苦之能事。
“因为你已经坚持了三年,还是没有混出个模样来,不是吗?这就是你没有才华的证据。”然后建议他回去当鱼店老板。
面对激烈的指责和直言不讳,他又写了第三封信。
这一封回信,措辞突然变得很有礼貌:“你对音乐的执着追求,绝不是白白付出。我相信,将会有人因为你的歌而得到救赎。你创作的音乐也必将流传下去。请你始终坚信这一点,坚信到生命最后一刻。”
这封信给了克郞无限的勇气。
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怀着坚定的决心,再次回到东京,全心投入音乐。历经艰辛,终于他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坚信,是一种力量。就像父亲曾告诉克郎的一样:就算最后打了败仗也无所谓,至少你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