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认为,“得到”了就会“得道”;有的人认为,“得道”了才能真正“得到”。这其实是一个关乎现代人幸福真谛的本原问题。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都市人抱怨,整天车水马龙、觥筹交错,却感到越来越疲惫,越来越心累,越来越体会不到幸福。白天看似光鲜亮丽,晚上却孤独落寞,失眠甚至抑郁。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百难备尝”后悟道提出“心即理”,“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误也”,应以心制物,才能达观快乐。从此,给追求幸福的普罗大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心学”思维方式。阳明先生指出,不是因为有了物,镜中才有物像,相反是因为有了镜的作用,物才能在镜中显现。如果仅是“得到”外在的有形之物,没有“道”这一明镜,没有良知的妙用,内心不光明、不安宁,不能发现和品味身边的美好,不能勇于面对自己的不完美,看到的都是灰色甚至黑色,幸福自然就会远离。
前些年,郭徐房张谷之类的贪官,攀上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位,拥有了百姓无法望其项背的待遇,仍然疯狂买官卖官,把钞票房产、古玩字画、珠宝名车等外在的“得到”当作心灵的慰藉、权杖的象征、自我实现的标识,忘记初心、丧失本心,良知蒙蔽、“心贼”膨胀,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变态甚至病态举动,最终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这些人的下场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仅是追求外在的权位、金钱、名望,不明白幸福主要源自内心,不假外求的道理,把“得到”当成“得道”,最终必然利令智昏,酿成人生悲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能够“得到”的外在之物是越来越丰富了。很多工程、产品,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甚至可以说,想到了就一定能做到。近年来,人工智能(AI)发展一日千里。人们制造了众多的智能消费品,在“手机APP就能搞定一切”的同时,却让越来越多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人成为了手机控和网瘾患者。慢慢地我们发现,控制外物的能力越强实际上同时也是被外物控制越强。如果我们对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没有清醒的认识,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必将导致人类的自我异化,后果不堪设想。比如,一旦打开人类基因编辑这个潘多拉魔盒,必然对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构建的伦理规范产生“瓦解性”冲击。这一技术如果被权贵掌控,制造出“超人”甚至“神人”,普罗大众只能沦为悲惨奴隶或无用物品,丧失工作权甚至生命权、繁衍权。
就像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说,人类需要与身体、感官、真实的环境打交道,但科技却让我们与身体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更应知晓,痛苦、愉快、爱和愤怒主要来自心智的主观体验,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更幸福。不是宇宙给我意义,而是我为宇宙赋予意义。只有“求理于吾心”,正其心、诚其意,加强主观精神的锻炼,确立吾心的绝对主宰地位,使吾心与万物一体,与天地同流,才能体悟淡泊名利、通达乐观之“道”,进入“真乐”境界。
那该怎么“得道”呢?
要想“得道”,首先要有广博的通识知识(Liberal Arts),用其不断涵养人文精神。《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人文精神最核心就是自觉自律,保持独立性、自主性、人本性,它是社会发展的引领,离开它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就会迷茫。而我们现在人文学科的发展存在偏颇,重视自然科学,不重视人文学科。很多人拿了文凭,却没有文化,更不懂人文。这是国人日渐富足、“得到”但难以“得道”的一大缘由之一。
要想“得道”,还要根据自己的见闻、经验、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不断地“致良知”。“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不仅要“静处体悟”,更要“事上磨练”,结合俗务来锤炼自己,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如果仅是追求“道”,空谈理想与道义,没有行动、没有结果、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支撑,知而不行,那就不是“知行合一”。当年阳明先生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剿匪平叛,“抚剿”结合,“料事如神,变化无穷”,用了不少诡异的“阴谋”“伎俩”来“立功”破敌,不空谈道义,不书生意气,却“从心所欲不逾矩”,心里是坦荡荡的,是有大道、大爱的。当然,由于每个人的见闻经历是不同的,因此体认出来的“道”也是具有个别性的,是独特的。不必费心去追求别人的“道”,丢失自己的本心。
“得道”的人生是美好的。北大哲学系有“长寿俱乐部”的美誉。其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楼宇烈教授总结说,这主要得益于“三理养生观”: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生理养生,主要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适度运动,不妄劳作。心理养生,主要是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即七情六欲,不要大喜大悲,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欲望,也不要因某些失去的东西难以释怀。哲理养生,其中的精髓就是顺其自然——顺势而行,困势利导,推自然之势,按“道”行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就是说,养生之道,就是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调刚柔,按自然法则行事。这样,我们就要去参悟人生之“道”,有达观的态度、仁爱的胸怀,也就是积极的人生观。
一个人如果能够经过“事上磨练”,不断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检讨反思,“一日三省吾身”,逐步看透人生、宽大心胸、为善去恶,让内心平静而强大,自然而然就会“得道”,寻得幸福的“第一性原理”,进而“得到”(成就)幸福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