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1-02 09:29 被阅读0次

76.东汉大V怎么玩“自媒体”社交

主讲:姜鹏

      我们在之前几讲里介绍了东汉政治的困境,由于皇太后听政而导致外戚专权,皇帝为了剿灭外戚势力,不得不借助宦官,从而又导致宦官专权。东汉历史走到这一步,就好像是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当时很多有识之士也看到了问题所在,就在朝廷之外形成了一股舆论力量,一方面批评外戚专权、宦官专权造成的昏暗政治,另一方面试图通过点评人物、奖掖后进,来净化整个社会氛围。这就形成了东汉末年的清议之风。

      何谓“清议”?这个“清”字,可以有多种解释。一方面,我们一提到“清议”,就容易想到“空谈”。的确,清议是和实际的政治操作不相干的,你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空谈。但是另一方面,这个“清”字也可以理解为清高、清节。因为政治实在过于污浊,舆论界的高谈阔论看上去是没用的,事实上是在引导一种清新的社会氛围,它对于扭转这种污浊的局面其实是有用的,并不是纯粹的空谈。今天这一讲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东汉末年舆论界的这股清议之风。

      说到清议,就不得不提当时的一位舆论大咖,这个人名叫郭泰,是山西太原人。郭泰这个人有一样大本事,就是看人特别准。有不少原本默默无闻的人,身上具有一些闪光点,比如虽然他是个农民,但特别懂礼节,做事情特别实事求是,或者是特别有决断力,这些人一旦有机会被郭泰遇上,郭泰就会给他们一些建议,让他们去进修学习,并且乐于替他们扬名。其中还真有不少人,经过郭泰的指点、提携,学有所成,甚至成为有名、有德的人(如毛融、决断农夫等)。我们平时常说的一句话:“经(经典、数理化文史哲)师易遇,人师难求”,就是从郭泰身上出来的。

      我们前面讲的都是郭泰鉴别、提携那些禀性善良、具有正面素质的人,在和一些不是那么善良的人交往过程中,也体现出郭泰的智慧。比如有这么一个故事:陈留左原,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泰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原纳其言而去。或有讥泰不绝恶人者,泰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原后忽更怀忿结客,郄报诸生。其日,泰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现在不好,不代表以后不好。左原听后很受感动。孔子讲过:穷寇莫追,但是左原有点辜负了郭泰,但最后还是改过归正)

      由于郭泰在人才识别、奖善劝进这方面的名望很大,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官员,名字叫李膺。李膺是当时一批正直官员的代表,这些官员在外戚专权时和外戚斗争,在宦官专权时又和宦官斗争,是当时政坛上的一股清流。经过李膺的宣传推荐之后,郭泰在士大夫圈子里的名气就更大了。

      除了郭泰之外,当时还有一个人,也是以善于识别人物、点评人物著称的,这个人名字叫许劭。许劭和他的一位堂兄(当过蜀国刘备宰相),以及一些相关的士人,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人物,哪个人的品德如何,哪个人的才能如何,而且每个月都会出一张名单,对乡里的这些士人进行排名。就像今天各类排行榜一样。现在最有影响力的榜单一般都是富豪排行榜,那个时候是根据人的品德、才能来排行,所以在内容上与今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一旦一个排行榜形成品牌效应,影响力就会很大,比如福布斯富豪排行榜。许劭在那个时候搞的排行榜叫“月旦评”,每个月月初更新一次。有些人上个月排名比较高,可能因为做错一件事,这个月排名就降下来了。相反做件好事,排名可能就提升了。所以这个“月旦评”让很多读书人、当官的人都非常敬畏,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曹操年轻的时候不太出名,就有人指点他说,你去见见许劭吧,许劭如果肯给你一两句评语,你的名声就会大涨。后来曹操真去找许劭了,于是就有了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就是许劭点评曹操的。曹操听完之后非常高兴,不管是英雄还是奸雄,总之是“雄”,将来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因为许劭看人很准,这也就让曹操对自己的将来信心满满。

      郭泰和许劭通过这样的方法,形成了一个以他们为核心的舆论圈,不仅自己出名了,很有影响力,而且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和舆论影响力叠加起来,也是一种巨大的权力。你仔细想一想,这种现象和今天的什么现象比较接近?有些听众可能已经想到了,郭泰、许劭这样的,不就是今天自媒体社交平台上的大V嘛?大V无论是赞美一样事物,还是批评一种现象,总会得到很多关注和转发,可能会捧红一些人和物,也可能给他所批评的对象传达一定的压力,这就是舆论的力量,或者说是舆论的权力。郭泰和许劭的原理其实一样,他们因为善于识别人才而拥有很多粉丝,这些粉丝会传播郭泰、许劭的观点,虽然这种传播速度和范围比不上今天的互联网,但就传播的本质而言是一样的。他们对人物的评价可能会抬高一些人的身价,也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畏惧、惶恐。所以我们常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事情只是表面变了,你仔细一分析,本质还是一样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郭泰、许劭这些人不停地品评人物,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相互表彰、为对方扬名,究竟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呢?其实也很简单,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纠正当时朝廷上污浊的风气。朝政被外戚、宦官把持,他们用人唯亲,搞裙带关系,搞关系户,把公权力私有化,政治非常昏暗。那么就有一批正直的、敢于抗争的士大夫试图通过舆论的力量对这种现象进行反击,通过表彰他们认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在社会上出名,让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来抗衡外戚势力、宦官势力营私舞弊造成的不良影响,起到澄清社会风气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清议肯定是有正面意义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舆论权力会不会也导致一些负面效应呢?有的,比如说,当有些投机分子看到被这些舆论大佬赏识就有出名、出头的机会,他们也会把自己伪装成符合德行标准的人,或者也学郭泰、许劭一样,开始点评人物、发表议论,借此来引起别人的关注、抬高身价。我来举一个伪君子的例子:济阴黄允,以隽才知名,泰见而谓曰:“卿高才绝人,足成伟器,年过四十,声名著矣。然至于此际,当深自匡持,不然,将失之矣!”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见允,叹曰:“得婿如是,足矣。”允闻而黜遣其妻。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中攘袂数允隐慝十五事(只有我知道)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另一方面,这种清议舆论本来就是和专权势力,尤其是宦官势力相对立的。当清议形成风气、聚集起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士人和官员之后,和宦官等专权势力的对立就更明显、更尖锐了。这种对立一定会造成激烈的政治冲突。这些冲突具体是如何造成的,对历史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到下一讲再仔细分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qj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