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年长的人或者得了绝症的人才会有留遗书的意愿,而其他人这样做似乎是多此一举,甚至会有晦气的感觉,其实真不是这样。
死亡很多时候是突发事件,就如同歌词所唱“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意外之所以叫意外,就是因为它在所有人都以为不会发生的时候发生了,而事先的准备恰恰是应对这种小概率事件的。
在心理咨询界,也有一种说法叫“预嘱”,比如说某个咨询师在和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突发意外过世,他的来访者毫不知情,可能下个星期还正常上门咨询呢。我还听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说,他在德国一位老师那里学习,当时是两位德国心理咨询师合伙租了一个工作室,他是A老师的学生,初来乍到没地方住,就住在工作室里。结果当天晚上B老师突发心脏病去世,第二天早上还有他的来访者来敲门,但是却没有人能够接待。而更要命的是除了去世的这位咨询师自己,其他人也没法知道他目前有哪些来访者,进行到什么阶段了,如何能联系上他们,后来通过好多曲折的方式才逐渐把这些来访者都找出来,并一一进行了安顿或转介的处理。
因此资深的咨询师会建议我们,最好在比较信任的同行之间有彼此的关照,比如把来访者信息更新在某个约定的地方,信任的同行能够掌握密码,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也有人跟进,避免出现来访者来了才知道咨询师过世的情况。
同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恰恰需要的是这种成熟而谨慎的态度,一旦意外发生,让这件事对他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就如同保险一样,也是对被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的一种交代。何况,预嘱的内容可以经常更新,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实时调整,这也是存在-人本主义的哲学态度:向死而生,才能利用好生活的每一天,才能体会生命的珍贵。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微信公众号:飞游的心理教室(ID:phil-ps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