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相比“控制”,纵容是更好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它比不停的给予让人幸福。对于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同意他们去做一切愿意做的事情,生命受到的阻碍会越少,成长越健康。所谓“不管”,是不动声色,没有斧痕地管,即在不跟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的基础上,想办法发展孩子的正面潜能。
17、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
18、 没有相守的长度就缺乏感情的厚度。
19、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20、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她的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亲,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21、培养儿童规则意识的三点:第一、要用“问”来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以“讲”来说明和灌输。第二、通过“角色代入”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听话”的好处。第三、在向孩子灌输规则意识时,切忌采用吓唬的方法。
22、在人类生活中,形而下的财富、物品可以直接赠予;但形而上的经验、意志、理想、价值观等却难以直接赠送也不能简单拷贝。因为孩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会对各种信息下意识的进行加工,做出自主判断,再做出相应的意识整合和行为调整。成人一定要把关注点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么”,关注到后者才能关注到教育。
23、某些人在谈及自己某个成功时,对一些健康因素视而不见,归纳为自己的成长,得益于早年父母打骂或老师的惩罚。这是其潜意识不愿意去接纳过去某种令他不快的经历,通过美化让他能够为自己接纳。这是下意识的自我掩饰和自我疗伤的行为,只是当事者很难辨识这种心理。
24、家长脾气大造成的后果: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的抑郁症,神经病人格。
25、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自勉境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 超脱境界。
26、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亲第一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的成长。第二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能够趋于真实。
27、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无人不违反。
28、三种对孩子无益却有害的教育方法: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29、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动。它可以使我们的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么想,而不是我们该怎么做。
30、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为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
31、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
32、从一大堆沙子上抓手一把不影响沙堆的大小,一把把抓下去,大沙堆会变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的悄无声息。唠叨是把小刀子,说一句没事,说两句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然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