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常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而不自知。它就是德西效应!有没有听说过呢?接下来为各位介绍德西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出现的?又应当如何避免?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1971年进行了一项实验,选取了一些大学生参与了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德西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1.所有学生,在解答题目时不给予奖励。
2.将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但控制组的学生依旧不给予奖励和报酬。
3.给予所有学生自由休息的时间,并且暗中观察哪些学生还在继续解答问题。
实验结果发现,没有任何奖励组的学生在第三个阶段时,依旧对解题保持较大兴趣,而奖励组的学生们对解题的兴趣逐渐减少。
最终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最后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
也就是说,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案例说明:
小李有个爱好是捏泥人,他感觉自己可以赋予泥人情感,对此他经常下班就回家捏泥人,工资一大半都用在了泥人上。某一次,一工艺老板给了小李一次机会,请他捏泥人,不仅包材料,而且每捏一个给他10块钱。
小李非常高兴,这下好了,不仅可以高兴的捏泥人,还能够赚钱。可久而久之,小李虽然每天只捏10个泥人,可他感觉这成了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了。就这样,激情没了,之后捏泥人也就开始糊弄起来,最后甚至讨厌起捏泥人来,很不得立刻辞职,此生都不再捏泥人。
案例分析:
原来是兴趣,慢慢地因为物质奖励后,心中有了杂念,便觉得很痛苦。
如果家长想培养孩子一个兴趣,千万不要给物质奖励!也不要太严格要求孩子做到什么程度。家长只需要做好后勤和心理辅导就可以。
还有孩子做家务,或者考试考的比较好的时候,获得什么奖励等都是最好不要用钱来做奖励的。
这样会破坏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产生不对等心理。用奖励(外部动力)破坏了(内部动机)主动学习的欲望。
包括企业很少采用奖金制度作为奖励,通常会采用奖状、通报表扬之类的。也是德西效应存在的原因。
在生活中,育儿中我们也会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时,家长拼劲全力多年培养和学习的成果,突然有一天发现,还不如一直忽略的某一项孩子本身热爱,却没有花时间精力去练习,但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经常说,热爱的力量很强大。但过多地关注,也许会适得其反,倒不如顺其自然,自由发展来得更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