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由写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
曹操的“用人之道”Ⅱ“举才”与“驭才”

曹操的“用人之道”Ⅱ“举才”与“驭才”

作者: 山东田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00:24 被阅读5次

“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接见河南安阳县委书记时谈到曹操,他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

曹操的“用人之道”Ⅱ“举才”与“驭才”

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曹操发迹稍迟,因而其声望、实力在初始阶段远不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等,但最后的赢家却是曹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曹操懂得“招贤纳士”,懂得用人之道。

早在铲除宦官、匡扶汉室的政争中,曹操把“用人之道”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

而后来的许许多多事例都证明,曹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把网罗人才当作比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根本任务,唯才是举。

“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也正因为这样,在曹操麾下聚集了汉魏间最庞大最优秀的一支人才队伍:

文有华歆、王朗、王粲、阮瑀、陈琳等;
谋有荀彧、郭嘉、毛玠、荀攸、贾诩、许攸、程昱等;
武有徐晃、张郃、诸夏、诸曹等。

曹操的“用人之道”,主要体现于“举才”与“驭才”两大方面。

曹操网罗人才,唯才是举

广泛谋求人才,唯才是举,这是曹操政治智慧中最杰出的一面。曹操尤其称颂周朝时周公治国之道。作诗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曾上奏献帝说:“天地间,人为贵”,主张唯才是举。

建安二十二年颁布的《举贤勿拘品行令》,把曹操唯才是举的主张阐述得十分清楚。

《举贤勿拘品行令》文曰: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在曹操看来,德行操守不是太重要的,而才能才是第一位的。在短短几年中,他先后三次下令,不拘一格选拔天下人才。

曹操千方百计网罗人才,主要的招数有五招:

第一招,征辟。

征,是征召地方名人;辟,是择优选拔中下级官吏。征辟是两汉选拔杰出人才的正常途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破格起用人才。袁涣、张范、凉茂、国渊、田畴、邴原、毛玠、蒋济等,皆征辟署职。

曹操破格用人,发挥到了极致。公元210年,曹操下《求贤令》,向全国公开召用人才,明确提出,天下未定,急用人才,不必要求廉洁之士,即便是有盗嫂受金过失的人才,都可任用,并鼓励臣僚举荐人才。

第二招,投效。

天下纷乱,有才能的人都想找一个好主子。主动投靠曹操的人中有很多奇才。曹操倚重的五大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等人的投效,最具典型意义。

荀彧、郭嘉两大奇才都是从一时鼎盛的袁绍阵营投到当时名微众寡的曹操阵营。郭嘉倾心悦服,逢人便说:“真吾主也。”由此可见曹操的魅力。

第三招,推荐。

荀彧为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人才,如荀攸、郭嘉、钟由、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郎、荀悦、杜畿、杜袭、辛毗、赵俨等,或为卿相大将,或为地方大吏。

第四招,纳降。

曹操每征服一个集团,都大量录用对方的人才。

陈琳,袁绍记室;张郃,袁绍大将;辛毗、王脩、管统,袁谭部属,这些人失败后投降曹操,曹操量其才用,一视同仁,委以重任。

张辽,吕布部将;徐晃,杨奉部将;庞德,马超部将。他们投降曹操后,效尽死力,成为名将。

第五招,强征。

曹操初辟司马懿,司马懿不就征,使者往返多次。曹操对使者说:“司马懿三请不来,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害怕了,接受曹操的委任。曹操征阮瑀,阮瑀逃入山中。曹操派人放火烧山,终于得到了阮瑀。

曹操以这五招聚集庞大的人才队伍,粗略统计,在《三国志》及裴注中留下记载的就有90多人。

曹操驾驭人才,恩威并施

人才难聚,而聚拢了人才如何用人更为艰难。因为庸主驾驭不了人才,而忌才之主容不下人才。曹操是怎样驾驭人才的呢?突出的特点有五:

其一,人尽其才,不求全责备。

曹操懂得人才的心理,他能知人善任,不求全责备。他深明“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经权之道,故于天下未定之时,不慕高蹈虚名,而重实事实功。这一原则就是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并能兼容并包。陈群持正,郭嘉不治行检,曹操对两人都喜欢。

其二,容人之过,大度释前嫌。

曹操具有雄略之主的气质,能容人之过,有忍人之量。

书写讨曹檄文陈琳

陈琳曾投降袁绍,并写有讨曹檄文

曹操的“用人之道”Ⅱ“举才”与“驭才”

檄文将曹操祖宗三代骂得狗血淋头。后被曹操所缚,曹爱其才华,并夸说那篇檄文写得痛快,要陈琳当面朗读一遍,曹操虽听得咬牙切齿,但仍不忍杀掉陈琳。

曹操的“用人之道”Ⅱ“举才”与“驭才”

张绣在与曹操敌对中不仅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而且还伤了曹操。后来张绣投降,曹操不计前嫌,与张绣还结为儿女亲家,张绣立功封侯。

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缴获了许多部属、公卿以及地方大吏通敌的信件,曹操当众烧毁。曹操说:“袁绍强盛时,连我都有些害怕,何况众人呢!”显得十分豁达自信。
曹操对关羽“上马金、下马银”的礼遇,更是千古佳话。曹操待人接物,没有架子,有一种礼贤下士的风范。

曹操的大度,还表现于不杀俘虏。

曹操战败吕布后,捉住了臧霸等人,以优厚待遇予之,接着又割青州、徐州沿海地区委托他们管理。建安三年,曹操在兖州任用毕谌。
后张邈叛,将毕谌之母、弟、妻劫去。曹操对他说:“卿老母在彼,可去。”毕谌一去不复返。后来讨平张邈,毕谌被捉,大家都为他担心。但曹操没有杀他,反而任他为鲁相。

曹操在对待俘虏问题上表现出的宽宏气度,确实为一般人所不及,这对他争取人心、取得全局的胜利起到很大的作用,因而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

其三,群策群力,不搞一言堂。

在专制社会,最怕昏君权臣拒谏,搞一言堂,堵死群臣建言之路。曹操对此显然有所认识,因而在建安11年曾发出一道《求言令》,旨在敞开言路。

曹操从汉末群雄中胜出,绝不是靠搞一言堂,而是靠广泛采纳诸多谋臣的建议。其中如荀彧、郭嘉、荀攸、贾诩、许攸等在关键时刻,都提出过重要建议,贡献尤著。

而每当战胜克捷、论功行赏时,曹操对于麾下多谋善断、积极建言献策的荀彧、郭嘉等谋臣从未忘记,一再突出其“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并给予重奖。

其四,诱以官禄,赏罚分明。

曹操主张“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公元207年,曹操平定河北,大封功臣20多人为列侯,同时又下分租令与诸将掾属及死事之孤。

公元208年,曹操下荆州,封侯15人。曹操部属,功勋卓著的,不断增加封邑。

同时,曹操为矫正起兵以来“但赏功而不罚罪”的弊端,他下令“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曹操赏罚严明:该得重赏的,不吝惜千金;无功想要恩惠,丝毫没有。

其五,严密掌控,威以刑杀。

凡雄略之主,均有刚毅深刻的一面,更何况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所以他有残暴之行,更有奸险诈伪的特点,使人毛骨悚然。

孔融以言论罪被族灭,崔琰以腹诽罪被赐死,毛玠因牢骚而下狱。曹操对掾属,动不动就加以刑杖,何夔经常在身上带有毒药,誓死不受辱,才幸免于刑仗。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立有大功,又是儿女亲家,而当荀彧对曹操晋爵魏公表示不满,立即遭到曹操逼杀,毫不手软。

可以说,曹、孙、刘三方的强弱、疆域大小,是与三方所得人才多少成正比的。三人中,“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天下人才几乎三分之二投归了曹操。而曹操正是依靠阵容庞大的人才队伍,战胜对手,统一北方。

相关文章

  • 曹操的“用人之道”Ⅱ“举才”与“驭才”

    “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接见河南安阳县委书记时谈到曹操,他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

  • 曹操的用人之道,曹操是个好老板

    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任是统一的。那么什...

  • 曹操的用人之道

    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任是统一的。那么什...

  • 我可怎么活啊?

    我很幸运。 曹操,官二代,36岁才举孝廉。刘备,28岁,还在织席贩履。诸葛亮,27岁才出山。曾国藩,29岁,官至二...

  • 三国中曹操、刘备、孙权谁最会用人(二)

    从曹操多次发布的求贤令以及曹操所用之人,我们可以总结几点曹操的用人之道。1)注重实学,实至名归。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

  • 曹操的用人之道

  • 降汉不降曹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认为,天下之大只有刘备和自己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得曹操如此评价,刘备不但,没有欣喜之情...

  • 如何看待小聪明与大智慧

    举几个小聪明和大智慧的例子譬如三国曹 魏的杨修为人恃 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是曹操在 花园的门上写一个“ 活”字...

  • 【水调歌头】才拾驭雪术

    【水调歌头】才拾驭雪术 叔丁 才拾驭雪术,谁料再封山。 北行无路,唯弹双板作无弦。 一介微虫游戏,举世黎民蛰伏,惴...

  • 《 曾国藩家书》——用人四部曲

    曹操有句名言:唯才是举。 意思就是,但凡你是个人才,只要能治国平天下,哪怕不仁不孝,我都用。 曾国藩虽然也认同唯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曹操的“用人之道”Ⅱ“举才”与“驭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hl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