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应该算是人生最好的时节了。
很巧,大学毕业证发到手的那天,正好赶上我20周岁生日。
因为那天中午,学员队晚餐吃的是我从小就不喜欢吃的面条,所以记忆特别深刻。
我以为考上了大学以后,那些关于做了无数遍的数理化各种习题,以及没完没了的各种作文,就永远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呢。
那时候,还根本没有意识到,生命的过程,是非常喜欢铺垫的。有些时候还是之前越不喜欢干啥,命运还偏偏要往这些曾经不喜欢的方向引导。
比如写作。凭心而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我不大喜欢的那科。也倒不是因为到了高中文理科分班的那个时候,才有的感觉,而是,总找不到像痛快淋漓地拿下几道数理化难题时,那么地有成就感。
确切地说是陆军学院毕业之后,进入到司令机关,才算不得不去认真对待,从小到大都没有那么大的激情的写作。
无论是哪一级的司、政、后机关干部,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夫和厚实的写作功底,想在机关站稳脚跟,再在一大堆的各色人物中脱颖而出,想都别想。
这让我觉得关于写作,还是蛮有挑战性的。说白了,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才激起了我要把文章写好欲望。
绝大多数的“老机关”,个个都有各具特色的“吃饭的家伙儿”,按现在的说法叫“绝活儿”。
按照当时部队主流的共识,诸如写写小说、弄篇散文、写新闻报导的如果一年没有几篇上过军区以上纸制媒体头版头条的成绩,都不算是什么大手。说不好听的,也算偏门。
真正受待见和重视,可以堂而皇之拿到桌面上论短长、比高低,并且让人永远仰视的是写手,是能操刀组织撰写大型综合性材料的人,只有这一类人,才可能被称为高手中的佼佼者。比较通俗叫法是“大笔杆子”。
很幸运,一入机关就让我遇到了这些身怀绝技的一群人。他们都与作家不沾边,说白了都不是什么作家。
这一点很重要,毕竟特殊职业的特殊文种,与纯文学在写作技巧方面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写作中的一些诸如对语言和文字运用的基本原理是相互贯通的。
他们的文章很有书卷气息,字里行间都会透着学养,通篇都让人感受到的是平和而不张扬。
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最大收获就是他们从来不随意吹嘘你的好,反而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哪里不好。给我指点的时候,一贯是丝毫不留情面的。
这让我受益一生。时至今日,非常怀念那个时候的学习氛围。通常机关干部出完早操,回到独身宿舍的筒子房,匆匆忙忙完成洗漱这样的规定动作之后,一定是自己给自己开个一天之际在于晨的小灶。
这个“小灶”绝不是关于吃,而是关于学。
生命里遇到的种种喜欢或不喜欢,如果不出意外,每一种遇见,那都是善于铺垫的命运,为人做的一次安排。













网友评论